“我希望可以在深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了家才能更安心地奋斗。”在罗湖区水贝菜市场经商的何天每天都起早摸黑,虽然很辛苦,但他正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我希望过几年可以把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都接来深圳,虽然现在还住在城中村,但一家人整整齐齐才是最幸福的事。”陈志毕业后成为一名“码农”,在南山科技园一家游戏公司工作了近3年的时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从青岛搬到深圳创业的5年,感慨万千,踩过坑中过雷,激情仍在,我希望在工业互联网这个领域继续深耕,利用好更多大湾区的产业链资源,向上市发起冲击。”在宝安奋战的1800多个日日夜夜,李钦丝毫不敢懈怠。
……
未来,你想在深圳实现什么目标?上述几位普通深圳市民给出的答案,虽然质朴,但在每一个平凡的梦想背后,能看到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更多期许,以及它仍然需要努力的地方。
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再到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创新,始终是深圳发展的核心,也是未来再腾飞的关键词。过去40年,深圳打造了数不过来的全国首创、首例和“深圳样本”。在普通市民、企业和专家的眼里,在今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里,深圳还有哪些痛点难点有待突破?深圳未来还能做什么,才能继续保持优势?
多个痛点待解决
千千万万的“深圳人”见证深圳历史巨变,对未来也充满期许。
在罗湖区爱国路,有这么一个老旧小区,看上去虽旧但却充满了“回忆”。
“东湖丽苑可以说是深圳甚至全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冉阿姨今年已经58岁,每次路过东湖丽苑,她都会停下来看一看。
冉阿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来了深圳,在外资工厂当过“打工妹”,甚至还尝试过下海经商,也在企业工作过,现在已经退休多年。
“当时的深圳,能住得起东湖丽苑和东乐花园,那可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现在,这些小区还在这里,却成为年轻人不太喜欢的老旧小区,房价也不高。”冉阿姨说。
冉阿姨回忆,“我们这一代人还享受过单位福利分房,现在的年轻人为了买房实在是太累了,买了房还要担心小孩的教育问题。”看着自己身边的邻居换了又换,冉阿姨也有感而发,“多数都是年轻人,来来去去,有一大部分人住了一两年就回老家。”
“就像东湖丽苑现在还是跟当年一个样,可是生活配套、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却不断衍生出来。深圳前40年在跑步建设,我希望后40年深圳能不能稍微慢下来,好好把深圳规整规整,让老百姓认为深圳更像一个家?”冉阿姨说。
下一个40年,有的人在思考深圳的战略发展方向,有的则对生活在深圳充满期待。证券时报记者在进行随机调查时,多位市民都给出了自己的期许。这些期许,或许正是深圳未来需要解决的一些痛点。
“深圳要加快解决特区内外的交通拥堵问题,让市民出行畅通。强力约束市民不文明行为,提升市民文明水平。”
“希望深圳在未来的40年里,解决上学难、看病难、高房价等问题,真正成为人居和谐的现代化大都市。”
“一个城市不管有多大的发展,要让市民更有幸福感、归属感、认同感。而这‘三感’的获得,无疑要和房子、医疗、就业、交通等等挂钩。”
最近,深圳新的地铁线路开通,学位和医疗问题也得到高度重视,例如,为切实回应市民对高中学位的关注和需求,深圳市政府出台相关方案将高中建设纳入民生重大工程强力推进。此外,深圳加快构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双轨并行的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让住房改革的成果惠及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体,清洁工人、快递小哥可以申请政府廉租房......面对普通市民的期盼,深圳还需“加快脚步”。
房价、生活配套、人才
企业最头痛三件事
保住产业就是保住城市未来,企业则是各个产业发展的主角,背后还有无数的创业者。
近年来,深圳为了改善营商环境做出许多努力。比如,深圳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陆续出台了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文件。今年3月,深圳推出14个领域210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一年来,在人才引进等领域实现“秒批”改革、立法设立“深圳企业家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个人破产条例等一系列改革成果为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在深圳,既有像华为、腾讯、比亚迪这些“顶天立地”的民营大企业,世界500强的8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就占了6家,更有“铺天盖地”的民营中小企业,其中诞生出大批高成长优秀企业,它们专注于细分市场,瞄准世界领先技术,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创新,迅速成为细分行业的领跑者,如大疆无人机、柔宇科技等高科技领军企业。数据显示,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其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
那么,企业在发展中,又遇到了哪些问题?
“我之前注册了一家互联网家居设计公司,仅用了不到1天时间,在深圳当老板速度就是这么快。”在罗湖笋岗创业的张金告诉记者,“选在疫情下创业需要勇气,但深圳的创业氛围的确比内地城市强,只是现在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