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深圳前副市长唐杰:深圳历次产业转型"没偷懒、没耍滑" 政府与市场互生走向创新
时间:2020-08-26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扩权”等建议是可以考虑的。例如,大湾区内地城市与香港、澳门之间面临“对等”问题。解决对等问题,需要中央对深圳授权,授权并非为了深圳,而是要和香港、澳门关联起来。

深圳——从缺少科技人才、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到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指标位居全国第一;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孕育出一批全国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关于“深圳经验”的讨论和思考从未停歇。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深圳2019年GDP已接近2.7万亿元,人均GDP突破20万元,是粤港澳大湾区内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而今,深圳又承担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国家级”任务。在充分市场化,“小政府,大社会”等讨论之外,深圳究竟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到如今的经济体量,深圳的下一步如何走?

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前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

在唐杰看来,深圳从初期低层次起步到进入全球分工体系,没偷懒,没耍滑,逐步向上攀登,长达四十年的演进构成了深圳独特的、发达的、高度细分化的、极复杂的网络化分工体系,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分工效应。

谈及深圳下一步的发展,唐杰认为,以单一城市论GDP的时代已经结束,深圳需要借助都市圈,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发展机遇,以创新给大规模制造引路。

深圳如何走向创新

《21世纪》:你曾经说过,深圳一直都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转型节点有哪几次?

唐杰: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全城做贸易”,但当时中央认为特区不是用来做贸易,也不是政策“套利”的,而是要做工业化、城市化,这就有了深圳的第一次转型。自1985年开始,深圳正式开启工业化,当时定的原则是外商投资、“三来一补”(注: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电子制造、缝纫纺织、机械等行业,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

深圳第二次转型发生在1995年,由“三来一补”转向模仿型生产制造。当时,很多人说深圳是靠特区政策“养起来”的,特区的一些政策也逐渐被取消,深圳特区与内地其他城市的政策差异被抹平,因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少在深圳投资的港台商人迁走他处,但经过“三来一补”,深圳已经逐渐建立起大规模生产和装配能力。模仿时代出现了“山寨”经济现象,使得深圳开始具备供应链生产能力。

深圳第三次转型发生在21世纪初。2002年末发表的著名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在极短时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在争论中,深圳已经在发生变化——1999年10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出席首届高交会时宣布:中国政府决定每年在深圳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当时,华为、中兴以及具有核心技术位居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中小企业型群体崛起,专业化分工和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深圳第四次转型发生在2010年以后,这是持续创新转型的阶段。深圳在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基因测序分析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显示技术等多个领域,都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21世纪》: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决定了创新的结果,但深圳早期在这些方面并不占优势,深圳走向创新是怎样发生的?

唐杰:深圳特区建立之初,人才匮乏,的确是从低端起步,从做贸易、“三来一补”、模仿制造,到真正的品牌制造,最终走到了创新。

回头看看“三来一补”给深圳带来了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合约意识,一切按照合同,有问题找市场,而不是市长;二是需求和产品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产品在深圳装配,深圳的产业链最初就是这么来的;三是了解外部市场,知道了品牌的重要性,当具备大规模生产实力之后,深圳的企业也开始创造品牌。

再看“模仿制造”,从发展经济学而言,模仿制造本质是知识外溢的过程,很多发达经济体的工业化都经历了先模仿、再自我制造的过程。“山寨”实际上激发了一种灵活异常的生态系统,成就了供应链。

深圳的发展路径其实并不特殊,模仿、山寨、创新的每一步都走过,只是每一步走得特别快,没偷懒,没耍滑,也没有捷径,这种持续上台阶式的转型过程像是民间所说的“爬锅底”,从“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时期,到以华强北为代表的模仿创新时期,再到创新科技之城的崛起,逐步向上攀登,从初期低层次起步进入全球分工体系,40年的演进构成了深圳独特的、发达的、高度细分化的、极复杂的网络化分工体系,构成产业链协同分工效应。

政府与市场的互生关系

《21世纪》:在深圳走向创新的过程中,政府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唐杰:以深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验来看,创新过程需要公共知识和私有知识,政府创造的公共知识越多,企业受益就越大。政府发挥的是知识的汇聚和创造作用,企业处在微观经济各个角落,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政府把各种信息汇集起来就是培育了森林。

举例而言,深圳自2009年开始举办IT领袖峰会,邀请全球IT界的领军人物汇聚深圳,从企业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