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秀美嘉陵江在川东北南充大地上留下“最柔美的身段”,孕育出水草丰美、稻香桑茂的灿烂农耕文明和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成就南充在四川省举足轻重的传统农业大市地位。
进入新时代,面对四川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760万南充人凌云壮志,绘就“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宏伟蓝图,欲在川东北城市群百舸争流中率先突围,打造区域中心大城,成为成都、重庆之后的“第二城”。
蓝图绘就两年,南充人的梦想与现实之间,距离到底还有多远?
以优秀传统文化铸大城的“根”和“魂”
“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地处秦巴山区要冲的南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唐尧、虞舜之前便谓“果氏之国”,殷商为巴人之国。
当地学者冯文广告诉记者,巴处于蜀和楚之间,巴人尚武,在与楚的战争中,势力范围不断萎缩,一再西退,最后退至南充阆中。巴被秦所灭,阆中成为巴人的亡国之都。
走进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古城,游客有机会观赏到“巴象鼓舞”的表演:佩戴面具、身着古装的众男子,不断敲击着手中的皮鼓,并踩着鼓点声,按照待战、征战、凯旋等篇章不断地变换队形,其势动人心魄……
巴象鼓舞是阆中土著巴人由巫舞演化而来的狩猎舞和战舞,在当地民间代代传承,至今顽强地保留着巴人的基因——彪悍粗犷、能歌善舞、勇猛尚武……正如古籍所载,“阆中有渝水,賨人居左右,锐气善舞”“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巴国的身影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今天的南充大地上,巴象鼓舞、南部傩戏、巴人后裔七大族姓……一串串散落在民间的巴文化遗存珍珠,让我们循此上溯,仍能一睹2000多年前的巴人及其文化的概貌。今天的南充人,耿直忠义、吃苦耐劳、敢闯敢干,或许这也是巴人遗风。
发源于秦岭北麓的嘉陵江,在阆中进入南充境内后,曲流359度300余公里,加之落差小,亿万年来江水不断改道、冲刷,在丘陵大地造就众多水草丰美、稻香桑茂的小盆地,先民们“沿江定居,男耕女织”,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明和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尤以蚕桑丝绸文化闻名天下。
上古时代“伏羲化蚕,西陵氏(即嫘祖)始蚕”,有学者认为,嫘祖最早教民事蚕之地在古巴国今四川盐亭县至南充市西充县一带。自夏代开始,南充农桑发展日盛。禹王召集诸侯会盟,巴人持玉帛(帛,丝织品)参会。
“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绿荫冉冉,女桑姨柔,参差墙下”“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记录了南充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千年兴盛不衰。
辛亥革命前后,在以张澜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南充蚕丝业开始长足发展,丝厂、蚕业社、实业学校兴起。民国时期,吉庆丝厂、六合丝厂的产品两度摘取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南充丝绸蜚声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南充蚕桑丝绸发展到鼎盛时期,丝产量占全国的8%左右、四川的1/3,绸产量占四川的2/5。时至今日,南充仍然是国内蚕桑丝绸的产业基地。
在南充上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丝绸文化、巴文化、三国文化、春节文化、嘉陵江文化……各种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在区域中心大城的打造中,南充市以优秀传统文化铸大城的“根”和“魂”,作出擦亮“中国绸都·丝绸文化”“印象嘉陵·生态文化”等五张名片的决策部署,投入巨资推进各类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仅2020年度计划投资就达290亿余元。
近年来,南充市常态化举办木偶艺术周、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丝绸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周等文化活动,通过文字图片介绍、现场制作展示、社区学校展演等形式,让市民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铸就起大城市民的“根”和“魂”。
“场镇版”城市向生态宜居公园城市升级
南充主城由顺庆、嘉陵、高坪等三城区组团而成,嘉陵江、西河穿城而过,将三城区隔江(河)相望,城的四周,青山如黛。“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大自然赋予南充城不可多得的山水城市风光。
然而,早些年间,到过南充城的外地游客无不喟叹,山水城市“盛名之下,难副其实”,许多地方难掩“场镇版”城市的气息。嘉陵城区是在火花街道场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经多年扩张,楼高了,马路宽了,嘉陵城区依然人气、商气不旺,嘉陵人购物、聚餐、娱乐,纷纷跑到一河之隔的顺庆城区去,就连在这里工作的人,许多也选择在顺庆城区购房居住……
众多嘉陵人向记者道出其中的缘由,嘉陵城区“不宜居”,连一座公园或稍大点的绿地都没有,出门就是马路、车流。人们想散步,只能在大街上走走,或在政府大楼前的广场上逛逛……
“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宜居的环境,就难以聚集人气,无人气,商气、财气谈何而来?
突破传统农业大市的围城,打造一座“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区域中心大城,是南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