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速连续4个月正增长 7月汽车产量大增26.8%
时间:2020-08-15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增速已连续四个月保持正增长,其增速也明显高于社零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

“尽管疫情带来了短期冲击,但全社会正在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这为ABB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机遇。”ABB集团高级副总裁、ABB中国总裁张志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他明显感受到零售、教育、餐饮等传统行业的转型需求正出现爆发式增长,不少行业正加快机器换人。比如,在海拉电子汽车遥控钥匙生产线上,其提供的11台机器人已完全取代了人工,这保证了生产线在工人返乡后无法及时归位的情况下也能顺利生产。

8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1170套,同比增长19.4%,这是中国工业在复苏中升级的一个缩影。7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8%,增速与6月份持平。

受访专家指出,中国工业生产快速复苏主要得益于复工复产的快速推进,不过,随着国内复工渐趋饱和,工业增速已逼近去年同期水平,而需求端的不确定性犹存,这使得工业增速步伐放缓。而7月份长江流域多地出现的洪涝灾害也影响了工业的进一步反弹。

不过,反映工业升级的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了13.0%、9.8%,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2、5.0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行业表现最为亮眼:7月份汽车制造业增长21.6%,汽车产量225.8万辆,增长26.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8万辆,增长36.7%。

工业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

工业增速在经历了一个“深V”走势后增速开始放缓。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8%,增速与6月份持平。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98%。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增速已连续四个月保持正增长,其增速也明显高于社零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不过,从4月份开始,工业增速反弹势头明显放缓。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一季度工业回落幅度比较大,二季度整体上在稳步复苏。从总量上看,工业生产由下降转为增长;从结构上看,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比较快,工业中新动能保持着较快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上半年工业反弹的表现非常明显,这也是带动整体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他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在控制住疫情后迅速实现了复工复产,由于一季度大量工厂停工,企业在二季度纷纷加紧生产,存在明显的“补库存”与“赶订单”情况;另一方面,近期内外部需求有回暖迹象,整体外贸表现好于预期,外贸产品的集中交付也提高了工业出口交货值。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航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7月工业增速已率先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这一方面是因为与消费、服务业相比,工业生产环境相对封闭,便于疫情的控制;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与企业合作,快速疏通了上下游的产业链以及全球供应链,实现了全产业链复工。

外资企业的快速反弹就是一个案例,7月份,中国国企、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工业分别增长4.1%、4.2%、4.2%,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则大幅增长7.6%。

“以跨国企业为主的外资企业大多是全球化布局的长产业链企业,前期由于供应链断裂,这类企业受冲击较严重,而随着国内外产业链的疏通,这类企业正在迅速恢复。”她说。

张航燕指出,7月份增速回落较多的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和公用事业部分,两者增速较上月分别回落4.3、3.8个百分点,而作为工业的主体,制造业增长了6.0%,增速加快了0.9个百分点,说明工业的主体仍在保持复苏。

不过,江飞涛认为,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的快速推进,复工率已渐趋饱和,产能利用率也已逼近去年的同期水平,这使得工业反弹的增速开始放缓。进入7月以后,长江流域等主要工业生产区域遭遇洪涝灾害,这也为工业的复苏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近几个月供给端的工业生产快速反弹,其增速明显快于需求端,而后者的滞后或许会让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承压。”

钢铁、汽车、电子快速增长

7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其中钢铁、汽车与电子表现最为亮眼: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9%,汽车制造业增长21.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8%。

与此对应的是,7月份的产量中,钢材为11689万吨,同比增长9.9%;汽车225.8万辆,增长26.8%,其中,新能源汽车10.8万辆,增长36.7%;工业机器人为21170套,同比增长19.4%。此外,挖掘、铲土运输机械,智能手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了46.1%、19.2%、17.8%。

张航燕认为,7月份钢铁、挖掘铲土运输机械产量大增是中国基建正在快速发力的象征,这也与她近期在江西等地调研的观察结果一致:由于各地基建项目纷纷开工,不少钢铁等企业正在开足马力、连轴转地赶订单。

江飞涛也指出,今年在基建方面发力是提振经济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事实上一季度基础设施与建筑业工程受疫情影响开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