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以内循环为主体是一种战略应对
时间:2020-08-12 00:00:00来自:证券日报网字号:T  T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年内,顶层设计对于“双循环”的持续表态引发各界高度关注。著名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日前做客《证券日报》微访谈时表示,以内循环为主体是一种战略应对,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不能改变我们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战略。要重视对外开放,还要继续扩大开放。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时提出,要“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滕泰认为,“跨周期调节”比“逆周期调节”更具前瞻性,从“逆周期调节”到“跨周期调节”是一次认识的飞跃。

滕泰指出,内循环的主体核心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必须提振消费,这要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同时,以内循环为主体,在关键的供应链上不能被卡脖子,要尽量有本土的科技研发和供应能力。

以内循环为主是必然选择

“中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减少是一个特定阶段必然发生的历史趋势。逐渐切换到以国内市场,内需拉动为主,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证券日报》:今年以来,顶层设计多次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您认为其实质概念是什么?

滕泰:首先要理解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双循环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2015年以来,从趋势上看,中国的贸易顺差在逐年下降。也就是说,即便没有疫情和贸易战的影响,中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减少也是一个特定阶段必然发生的历史趋势。

从国际上看,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时候,早期也是巨大的顺差,然后贸易平衡,后来贸易逆差;美国在一个阶段以后,也是巨大的贸易顺差,然后贸易平衡,现在是巨大的贸易逆差。

中国经济逐渐切换到以国内市场内需拉动为主,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再叠加贸易战的影响,叠加疫情的冲击,提出内循环为主体,可能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它不是说不依赖出口,而是在继续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依靠内需。

内需提升关键: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内循环的主体核心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必须得提振消费,提振消费涉及深层次的改革,尤其是要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证券日报》:您觉得未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向和动力是什么?

滕泰:内循环的主体核心是扩大内需,我认为未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向和动力就是扩大内需。

2019年,中国GDP约为14万亿美元,美国GDP约为20万亿美元。在这样一个体量下,去年中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经接近美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除了正常的增长外,还需要政策、体制、改革等方面给一把力。

从今年来看,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的恢复不平衡,制造业的恢复快于服务业,供给的恢复快于需求。2019年,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占比约27%,服务业占比约53%,服务业恢复慢,经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到6月末,制造业、出口、房地产等已经变为正增长,只有消费还是负增长,餐饮、旅游、酒店、电影等各种服务业还远远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所以,扩大内需必须得提振消费。

提振消费涉及深层次的改革,要么增加居民收入,要么降息,要么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所以,构筑内循环为主体和扩大内需,就要深化改革,尤其是要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把中低收入群体变成中等收入群体。

还要继续扩大开放

“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不能改变我们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战略。要重视对外开放,还要继续扩大开放。”

《证券日报》:您如何看待国内国际双循环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滕泰: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不能改变我们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战略。有一组数字可以参考,每年中国出口帽子100亿顶,出口鞋子100亿双,出口服装300亿件,出口平板电脑和便携式电脑2亿台,如果不扩大出口,不扩大开放,转内销不可能消化。如果遇到阻碍或贸易壁垒,哪怕到海外设厂也要搞全球化。同时,除了一些商品需要出口消化外,我们必须进口资源。因此,以内循环为主体,扩大内需是一种战略上的应对,绝不意味着改革开放的方向要变,要重视对外开放,还要继续扩大开放。

理解内循环为主体,有几个关键点要讲清楚:第一就是供应链,在关键的供应链上不能被卡脖子,要尽量有本土的科技研发和供应能力。第二就是需求,在需求方面,内外两个市场的交换不能停。

从逆周期到跨周期调节是认识飞跃

“跨周期是做一些前瞻性的动作,比如雨季来临之前做好防涝的准备,旱季来临之前做好抗旱的准备,要提前一步进行转换但也不能太提前。”

《证券日报》: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从“逆周期”到“跨周期”之变,背后反映出宏观调控政策出现了怎样的演进?

滕泰:我觉得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