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房、两棵树、四头牛、六只狗……这是安徽省宿松县千岭乡新前村村民史东生的生活。2018年,在宿松县政府、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的帮扶下,史东生用4年时间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成为脱贫监测户的一员。
在千岭乡雨福村,刘龙生夫妇仅用3年时间于2017年实现脱贫。3亩棉花地、80只母鸡,是这个小家走出贫困的“金钥匙”。两个月前,他们刚卖掉一批鸡,如今四处逐戏的一群雏鸡则是他们家的“新成员”。
汛期刚过,皖南大地转瞬骄阳似火,所幸前期洪涝天气没有给宿松县的村民带来冲击,史东生、刘龙生等村民的日子也如同着这皖南的夏日一派红火。
7年时间,上交所党建引领下的宿松扶贫“样本”,已书写出一张亮眼的红色“成绩单”。“2013年以来,上交所对宿松的定点帮扶已陆续援助了17个项目,投资援助资金2800多万元,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了对贫困县‘扶真贫、真扶贫’的承诺和职责。”上交所挂职扶贫干部、宿松县副县长王松青欣喜地告诉记者,2019年,宿松县最后的25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今年7月末,上交所多个支部党员代表再次走进宿松县,按照中央“四个不摘”的要求,继续帮助宿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源源不断引金融活水浇灌宿松大地。
活跃的“红色扶贫先锋队”
从上海出发一路向西约600多公里,是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宿松县。自2013年起,上交所就承担起了宿松县的定点扶贫任务。2017年,上交所启动“党建+扶贫”模式,一支红色扶贫先锋队由此诞生。
“2017年是宿松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所里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通过党支部一一结对帮扶河口村的25户贫困户,安排支部代表进村入户实地了解具体情况,并根据不同贫困户的需求采取了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帮扶措施,为贫困户送去实实在在的帮助。”一位上交所党建办扶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党建引领脱贫战,上交所扶贫一盘棋。上交所党委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上交所党委书记、理事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黄红元多次带队调研考察宿松扶贫项目及脱贫进度。7年来,上交所创新模式、多方动员、多措并举,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势,以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创新模式为扶贫工作原则,逐步摸索出一套“规划先行、金融撬动、产业支撑、以点带面、扶贫扶智、支部参与”的六位一体扶贫工作新模式。该模式以金融扶贫、产业扶贫为重点,以智力扶贫、公益扶贫为支撑,突出造血式扶贫,助力贫困地区自身发展。
在上交所与县政府的精准扶贫攻坚之下,2019年,宿松县实现脱贫摘帽。同年12月底,黄红元再次前往宿松参加由上交所与宿松县政府联合举办的“宿松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座谈会”,与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座谈并开展实地调研,帮助宿松县科学谋划发展规划,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文章。
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为上交所扶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记者采访获悉,在宿松脱贫摘帽后,为帮助宿松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已脱贫人群返贫,上交所继续开展结对帮扶,由33个支部(总支)结对帮扶宿松县30户脱贫监测户,通过发挥支部(总支)业务特长扶贫、党费支持扶贫等措施,因人因户精准施策,确保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坚决防止脱贫之后再返贫。
史东生的脱贫是个典型样本。2014年他被确认为贫困户,在县政府和上交所的帮扶下,他享受就业扶贫、产业发展奖补等政策,不仅能做些零工,还养起了黄牛,女儿也受益教育扶贫完成高中、大专学业。2018年,史东生年收入首次过万元,也正式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女儿很争气,去年毕业已经在芜湖一家汽车公司就业,每个月收入近4000元。虽然不能常回家,但经常给我电话,给我寄钱。”他向与其结对子的上交所老师分享了过去一年的好消息。而就在此次扶贫考察前一周,他的黄牛刚生了小牛,正以蹒跚的步伐跟着牛妈妈在不远处吃草。
史东生住的房子在两年前通过补贴进行了危房改造,虽然简陋却暖意融融。除自养的黄牛之外,他还有6只狗、2棵枣树相伴。夏末时节,枣树上已挂满了日渐丰满的枣儿。
金融活水多点灌溉
要想富,先修路。
地处大别山区的河口村,有茂密的竹林,面积达2880亩。3年前因道路不通,竹子难以运出,且管护不当,成片的竹子腐烂在山里,让村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2017年,上交所实地调研后,将200万元资金活水引入山区,帮扶河口村实施毛竹林综合开发项目。在当地山区陈汉乡河口村支持实施毛竹产品深加工改造,清理垦复毛竹林1100余亩,带动数十名贫困户就业。
同时,上交所资助河口村新修了从上湾到黑坞、新屋到杉屋、大冲到吴坪山、杉坞到长坞的林区公路,路宽4米,长6.8公里,已硬化近2.3公里;修建了桥3座、涵洞16处和作业踏步2.8公里。此后,新鲜的毛竹、竹笋源源不断出山,深加工后的竹产品也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上交所因地制宜、因贫施策的精准扶贫,将脱贫致富的种子植入宿松县不同的产业。
据上交所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