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吹过,美丽的格桑花正在灿烂的阳光下尽情绽放。2020年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8月1日,一场盛大的庆祝大会在这里举行,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迎接美好的未来……
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之地,地处祁连山东端,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成立于1950年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70年沧桑巨变,从建县之初没有一条柏油马路,到骨干路网连通乡镇、乡村道路硬化到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落后的纯农牧业经济,到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生态工业蓬勃兴起,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1990年突破亿元大关,2005年突破10亿元,2019年达到45.75亿元,是改革开放初的171倍。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天祝县被列入国家“三西”农业建设扶持县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天祝各族干部群众与自然抗争,向贫困宣战,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治山治水、治贫致富的扶贫壮歌。30多年弹指一挥,今年2月,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历史性地摆脱了绝对贫困。
从“山头”到“城边”藏乡彻底摘掉贫困帽
孩子上学远,老人看病难,一年洗澡的次数一个巴掌数得过来。几间土坯房苍老破败,屋外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一年到头种地、打工,收入还不够一家6口吃喝。这样穷困的生活,藏族群众刘丁汉没想过能奇迹般地改变。
天祝县位于祁连山东端,县域多山地,土地薄瘠,群众收入不济。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当地就鼓励引导高寒、干旱山区的贫困群众投亲靠友,搬迁到更适宜居住发展的地方。刘丁汉也想搬,但走出去谈何容易。
2016年,刘丁汉一家从朵什镇石沟村搬到了距县城20余公里的松山镇德吉新村。这是当地规模较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之一。远远望去,赭石红色点缀的连片白色藏式民居格外醒目。全县8个乡镇的894户3900多名群众搬迁至此,安家落户。
从山林草原迁至城郊平滩,刘丁汉仍然保留着煮食奶茶的习惯,但炊具已换成燃气炉。德吉新村里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一应俱全,刘丁汉过上了过去“不敢想”的生活。
这几年,天祝县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实施了半个世纪来全县最大规模的易地搬迁工程,累计建成76个安置点,搬迁移民6.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
天祝县委书记李鹏说,搬出深山,水电路房讯等基础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得到解决,天旱成灾、天涝亦灾,山货出不去、外商进不来,点灯靠煤油、交通靠牛马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群众的发展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70年来,天祝藏族自治县抓脱贫、兴教育、保民生。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43万户5.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7%,贫困村退出率100%。2020年2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天祝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历史。
种养循环绿色发展藏乡再掀“产业革命”
温湿度传感器传导调控、架式无土栽培……在天祝县华藏寺镇群众李学章的物联网智能温室里,记者好奇地听李学章说“农经”。哪个品种草莓鲜食口感好,哪个品种更适合点缀蛋糕,李学章如数家珍。
从蔬菜到水果,从露地到大棚,李学章都尝试过。“什么挣钱就种什么。”李学章的草莓种植如今年收入超过30万元,还带动周边24户贫困户在内的110多名群众一道“奔富”。
天祝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卢耀忠说,在天祝,作物演进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过去以种植油菜籽、青稞、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为主。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立足海拔高、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无污染的优势,引种当归、党参等数十种中药材。2000年前后,当地开始陆续种植高原夏菜、特色果蔬,还引入了温室大棚等现代种植技术。如今全县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超60万亩。
不断“进化”的作物和持续演进的技术种鼓了群众的“钱袋子”。如今,以绿色、循环理念为引领的“新产业革命”悄然兴起,传统种养业的组织形式再度革新,形成牛、羊、菜、藜麦、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建成配套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70个。
在天祝县打柴沟镇,记者目睹了现代循环养殖产业园的繁忙景象:一边,工人们挑拣鸡蛋、打包、装箱、装车运输,井然有序;另一边,有机肥料、蛋壳等供给当地饲料厂、蔬菜基地,本地消化,种养形成循环。
天祝县打柴沟镇镇长张永堂介绍,产业园里三成员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园区流转土地的费用还能增加贫困户的租金收益。
唤醒绿水青山的绿色新兴产业也在展现蓬勃生机。胡万良的家就在祁连山脚下的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周家窑村,他家马场里成群的马儿正在低头觅食。
天祝县是古丝绸之路进入雪域高原的重要驿站。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沛,草原丰茂。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哺育出独特的名马——岔口驿马。岔口驿马善走对侧步、骑乘平稳、步速快,是我国稀有的名马良种资源。
1988年,胡万良开始接触养马行业。回想最初,他还是忍不住叹气:“以前穷,家里只种着小麦和油菜,吃饱饭都成问题。家里就一两匹马,可不敢卖,也卖不出什么价钱。”
2012年,天祝县大力扶持发展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