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强县"看县域经济:东部沿海优势明显 西部稳中有进
时间:2020-08-09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网字号:T  T

近日,赛迪顾问发布2020赛迪百强县榜单。据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统计,榜单内100个县以不到2%的国土面积,约7%的人口,创造出的GDP规模却能占到全国GDP总量的10%,展现出极大的经济体量。同时,百强县人均GDP已超过11万元,人均消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30%,富民强县并举的特征也十分显著。

在专家看来,百强县一方面折射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又展示出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发展县域经济不但是当下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抓手,未来还能与城市区域联动,形成优势互补。

苏浙鲁占据过半席位,西部地区稳中有进

经济实力强劲的百强县,在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据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统计,从地域来看,2020年百强县呈现东多西少态势,其中东部地区稳中有降,占到7成左右;中部地区逐步上升,占到2成左右;西部地区稳中有进,占据8个席位;东北地区保持平稳,保持3个席位。从省域来看,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分别占25席、18席和15席,占据百强县过半席位。在百强县前10名中,苏浙鲁占据8席,其中江苏独占前三。

“长期以来,苏浙鲁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一直明显优于西部地区。”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中国县域经济十分依赖两个因素:一是微观层面的经济活跃程度,二是中观层面的产业集聚,而这种活跃程度和集聚经济主要由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所支撑,在国有企业改革持续的背景下,当前已几乎没有中小型国有企业,绝大多数的大型国企也都聚集在更大层级的城市或都市圈中。因此,江浙、山东等沿海地区中小民营企业明显的数量和规模优势被放大了。相比而言,西部地区之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支撑经济发展,国企改革后也没能有效培育起民营和中小企业的良好氛围。

其次,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间内,江浙、山东等地区县域经济的上述产业集聚源自于他们就近承接了大城市的工业转移,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形成了较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并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产业链集群,从而带来了规模和效率的双重改进。典型的例子是长三角地区的众多发达县市。长三角地区除了上海以外,苏州、南京、杭州等多个大城市形成节点,经济发达的县市大多分布在这些城市的周边。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承恩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苏浙鲁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域能常年保持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这些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上长期的努力。加上自身相对稳固的经济基础,长期形成的产业生态等有利因素,促使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域经济相对的在百强县的比重要比中西部地区强。

马承恩提醒道,从近年百强县榜单上也可以看出来,东部入榜的数量正在逐步缩小,而中部、西部每年都会有新增的县域入榜。中西部地区有着强烈的发展诉求,未来中西部地区国家战略以及他们发展的动能逐渐体现以后,县域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差异将会缩小。

特色产业成为立足之本

马承恩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百强县的发展结构跟城市经济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发展动力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百强县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二产的比重大概能占到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在百强县中的多数地区拥有着各自的地方特色产业。例如浙江省义乌市,拥有全球闻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2019年全年,义务小商品市场实现交易额4583.1亿元,增长12.0%。江苏省丹阳市被称为“眼镜之都”,眼镜架年产量1亿多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镜片年产量4亿多副,约占全国75%、世界40%左右,是世界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

在陶金看来,想要在县域之间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更重要的是,城市化和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县域经济中的劳动力、资金等资源会持续被城市地区吸引而离开当地,这更需要县域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而且,县域经济本应比城市更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也更应该与当地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百强县对工业和投资的依靠,一方面是由于路径依赖,当前这些地区依然能够依靠工业集聚来获得区域间的竞争优势。”陶金对证券时报记者说,另一方面,也应该未雨绸缪,避免出现底特律等城市的局面。百强县中,昆山市等地区的制造业集聚由于人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其优势已经被逐渐侵蚀。

也可以看到,一些县市就正在积极利用互联网、电商等新技术和新业态重新发展特色产业。义务市在近年来就在不断挖掘新动能,据义乌市市场监管局,上半年义乌市新设市场主体7.67万户,同比增长10.86%,其中电商主体占比56.15%。同时,企业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公司制企业备受青睐,2020年新设公司制企业15270户,占企业比重达99.34%以上;新增“个转企”545家,位居全省首位。产业结构稳步调整,存量主体中第一产业占比0.28%,第二企业占比14.69%,第三企业占比85.01%,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撤县设区趋势不减

近年来,不少省份不断推进撤县改区(市)进程。国家发改委城镇中心副理事长乔润令曾在2019年县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