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中原几家国有企业厂区内,一面面红色砖墙、一台台老机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或落后,一栋栋现代化厂房、一条条先进生产线见证着转型和蜕变。
近年来,在新兴工业大省河南,一批制造业国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向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地延伸,坚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了从“傻大笨粗”到“高精尖特”的蜕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稳。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这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双筒提升机,由原洛阳矿山机器一金工车间主任焦裕禄主持研制。”脱胎于洛阳矿山机器厂的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重工”)党委宣传部部长任宏军一边指着老照片一边介绍,照片上是被众人围住的庞大机器,记录了那个充满“落后就要挨打”焦虑感的过去。
“如今,中信重工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也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矿业装备和水泥装备制造商与综合服务商。”任宏军说。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信重工危中寻机,在1个月内相继研制出国内首个可自由回转的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和室内防疫消毒机器人等2款防疫特种机器人,彰显了科技抗疫的力量。
“面对疫情考验,我们危中寻机,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新增生效订货等七大核心指标同比实现全面增长,新增生效订货超过28亿元,同比增长270%;归属股东净利润2100.99万元,同比增长53.02%……充分彰显出发展韧性和发展潜力。”中信重工总经理张志勇说。
成绩来之不易,背后原因更值得探究。企业体制不活、经济需求不振……中信重工曾数次面临瓶颈和危机。尤其是2016年,重型机械行业所服务的下游行业需求连续下跌,中信重工的业绩也出现断崖式下滑。
面对挑战,中信重工决定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难题,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聚焦高端客户市场,坚持传统动能和新动能双轮驱动,打破煤炭、冶金、矿山、建材等传统产业束缚,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军民融合三大领域进行布局,打造重型装备、关键基础件、工程成套(节能环保)、备件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军民融合“5+1”产业板块。
“鉴于用户的关注点已不再是单个零部件,我们确立了‘核心制造+综合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从单纯‘卖产品’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实现了由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的转型。”张志勇说。
与中信重工相似,总部位于郑州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装备”)也逐渐实现了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再到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型。
“2020年,公司自主研制的小转弯全断面硬岩掘进机分别适用于水电及煤矿项目,进一步拓展了市场领域,满足了国内外市场需求。”中铁装备董事长卓普周介绍,公司不但将服务作为生产投入要素,而且作为企业的产品,突破了制造业务的“天花板”,创造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一煤独大”到“三柱擎天”
在平顶山神马帘子布发展有限公司捻织车间,喷气式织机以每分钟750转的速度不间断运转。机器轰鸣声中,戴着耳塞的女工认真地操作机器,记录、检查。
作为该车间布机丙班的生产组长,30岁的张瑞芳负责20个人的人员调配和23台织机的现场管理。“1个人可以同时照看3台织机,保证了生产正常运行。”张瑞芳说。
“产品近期主要销往巴西、泰国、墨西哥等国家,国内的话主要是销往上海、山东、沈阳等地。”该公司政工部长张娟介绍,公司生产的尼龙66工业丝和帘子布,广泛应用于橡胶轮胎、传送带、工业滤布、舰船缆绳、安全带等军工、民用领域,还曾被选作“神五”“神六”载人航天飞船降落伞的骨架材料。
这家企业,是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平煤神马集团”)旗下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也是平煤神马集团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疫情期间,平煤神马集团迅速上马年产1500吨的熔喷布项目,展现了转型的实力和效率。
素有“中原煤仓”之称的平顶山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自主勘探设计和自主开发建设的大型煤炭基地。“一煤独大”的工业结构既成就了平顶山过去的辉煌,也为后来的发展出了难题。
为破解难题,这个老工业基地把尼龙新材料作为支撑转型发展的龙头产业,也为平煤神马集团指出了转型的方向。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如今的平煤神马集团,通过实施“以煤为本、相关多元”的发展战略,构建了涵盖煤焦、尼龙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的三大核心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品种最全的炼焦煤、动力煤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尼龙化工生产基地。
“我们把煤从过去单纯的燃料转变为原料,把产业链拉得更长更深,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平煤神马集团规划发展部副部长刘伟明说,高纯硅烷气、电子级多晶硅、高效单晶硅电池片等高端产品,也是集团正在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从“传统生产”到“智能制造”
在洛阳市栾川县,31岁的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洛钼集团”)职工王朝雷正一边盯着屏幕,一边通过握杆操作30多公里之外的挖掘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