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政策制定者在多场合提到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简称“双循环”格局),可能意味着这是重要的战略新方向和政策新导向,可能也会成为十四五规划制定的重要原则之一。新的“双循环”格局战略定位有三方面的投资含义,具体参见下文。
近期市场较为关注“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的提法。年中政治局经济形势分析会重申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提法从5月份开始多次出现在中国政策制定者的政策沟通中,可能意味着这是中国政策导向重要的新方向,可能也会成为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原则之一。
如何理解“双循环”的格局?这一提法将隐含哪些投资主线?我们在下面进行分析。
理解“双循环”定位
第一、“内循环为主体”是“大国经济”的必然
宏观经济研究中经常对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采取不同的假设,很多发展变量对小国来说是外生的、预设的,但对大国来说却是内生的、难预设的。
当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全球领先经济体中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速,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空前的经济体。给定中国的人口规模及经济体量在全球的占比,中国继续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单是经济规模增长的线性外推,也会给全球方方面面带来质的改变。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发展,也会越来越代表了世界的发展;中国问题已经从此前单纯的中国问题,也变成了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某种程度上很可能是中国问题的反映。这就是大国经济的体现,中国在进一步发展、谋篇布局中应该也不得不通盘考虑和应对这一改变。
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中国当前阶段谋划下一步发展要有的视角。中国政策制定者近期持续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这一视角的反应。这一提法立足于宽广深远的历史背景,具有深刻的历史含义及影响。从发展模式的角度看,这意味着中国既要重视外需,但不可能、也不应该只重视外需。到了当前阶段、中国的内需可能比外需更为本质、更为根本,中国的内需应该成为思考中国及全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本含义之一。
第二、“内循环为主体”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特征
经济发展最终要满足居民不断增长和升级的多方面需求,这一方面涉及需求潜力,另一方面涉及供给能力。人均GDP指标既是一个需求满足水平的指标,也是一个供给能力指标。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约1万美元,需求潜力在进一步展现,供给能力也相应大幅提升。
进一步满足居民“衣食住行康乐”等方面的多样化、多层次、更丰富、全方位的需求,既是提高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是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依靠和动力源泉。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需求水平偏低,供给能力也偏低,一度立足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优势,外需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到了当前阶段,从需求潜力来说,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且还可能继续稳步增长。站在历史长周期的视角看,这也将是史无前例的大市场之一,这种大市场带来的“量变到质变”的蜕变已经在出现苗头,利用好这种内需潜力是实现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从供给能力来说,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工业产值稳居全球第一,总工业产值规模相当于第二、三、四名之和,满足内需的工业产值占其中的约70%,表明未来进一步的需求满足要立足于以国内供给为主,但不能也无法依赖外部供给。这种内需规模和供应格局使得中国不得不从“以我为主”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下一步的需求潜力和供给能力。
大市场带来大优势、提供大机遇。中国的内需规模已经在世界领先,并仍在进一步增长。这种大市场带来的巨大的生产规模,把经济学上常讲的“规模效应”发挥到极致,使得中国产业发展具备无论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
具体来说,中国的大市场支持的大规模生产,将所有能标准化生产的产品成本降到极具竞争力的程度;大市场支持“大、长、全”的产业链,而并非小规模、单一环节、单一产业;大市场支持“大基建”网络能够落地,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全方位的生产生活成本;大市场也使得中国在“人口红利”结束后,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红利”,进一步抓住高知人才体量相对大、成本相对具备竞争力的优势。
这四大优势综合下来,使得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竞争优势非常独特,通俗地说,就是“比我便宜的没有我技术好,比我技术好的没有我便宜”。我们看到,这些综合竞争优势已经在一些产业如智能手机产业链、通讯设备等领域体现,未来有望在更多产业体现。
综合来看,大内需是历史机遇,抓住这种机遇中国要“以我为主”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中国政策制定者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政策导向,切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特征,这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本含义之一。另外,我们考察日本等一度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体的发展轨迹发现,在外需导向推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