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好于预期、但形势仍然严峻,政策保持较强延续性
会议认为上半年经济“稳步恢复”、复工复产“逐月好转”,尤其是二季度经济“明显好于预期”,对经济的判断较为积极。但会议同时也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而且“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在这一背景下,总体的政策基调并未转向,仍将保持较强延续性。
财政政策要“落地见效”,下半年支出或明显抬升会议要求“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其中财政政策在“更加积极有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注重实效”。2020年是近年来积极财政力度最大的一年,预算安排广义赤字11.2万亿、比2019年多一倍,对应全年支出增速达13.2%;但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同比仅增长0.6%,大幅低于预算增速。随着下半年加快“落地见效”,广义财政支出或明显抬升。
货币政策“精准导向”,重点支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货币政策在原有“更加灵活适度”的表述上,新增了“精准导向”的要求;明确提出,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补短板”、“锻长板”等领域,或是政策的重点支持方向。4月下旬以来的货币市场利率抬升,更多是流动性环境回归常态、防范资金空转,并非转向、目前也尚不具备转向的宏微观基础。
政策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积极推进“两新”建设
会议在推动财政、货币政策加快落实的同时,明确要求“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并非大水漫灌、重走老路。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具体指向上,也有所调整。和4月会议相比,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比如在消费方面关注“居民消费升级”,投资方面要求“放眼长远”,并具体指向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这“两新”方向。
“国内大循环”构筑新发展格局,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会议要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在于“国内大循环”,这意味需要构筑起较为完备、相对闭环的国内产业链体系,尤其是补齐高端、核心领域短板。会议首次提出了“锻长板”,与“补短板”相辅相成,都是加强国内产业链的重要手段,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升级来实现。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或监管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