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正值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范转型步入后半程的关键时期。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审慎研究决定,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但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延长并不意味着资管行业规范转型要求有所放松或降低,相反是在资管行业规范化转型的关键期保质量、求实效,是在推动资管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固本源、促发展。
夯实资管转型后半程
资管新规自2018年发布以来,已历时两年有余,银行资管业务在经营主体、产品形态、资产布局、销售管理及运营规范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积极的变化。整体产品净值化率几近50%,新业务投资控非标、去通道、降杠杆趋势显著,标准化资产估值核算逐步向公募产品靠拢,信息披露的频率和内容全面规范化提升。
但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末的临近,存量资管业务中难整改的资产、难化解的风险、难转型的产品普遍集中在过渡期后半程。古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但对于过渡期的延长,对于银行资管转型,不仅不能有丝毫松懈,而更应该意识到这是监管层以质量换速度的更高要求。从资管行业高质量转型和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不能等靠观望,应充分运用延长期,进一步精细化转型措施,统筹谋划发展全局,将改革动力、转型压力、竞争活力转化为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按照各自既定的转型方案,结合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有条不紊向前推进转型发展工作,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一边整改眼下,一边谋划未来,为下一步更好的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谋篇布局。
着眼后疫情实体经济发展
资管新规的初衷就是在确保金融市场稳定,促进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为广大民众提供规范、可靠、多样的投资理财服务,并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资产管理业务的产品端要立足于服务百姓大众,资产端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从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的触发因素来看,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直接的冲击,适当拉长过渡期,可以有效回避资产管理业务投资端调结构对经济所造成的间接冲击。这既证实了资产管理业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是监管机构对资产管理业务要脱虚向实,转向服务实体、转型价值投资的更高层次要求。疫情对于我国以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或许是深远的,时间跨度上也许会比预想的更长。经济环境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可能由此发生颠覆式的改变,资管行业作为实施经济结构调整、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应当因时、因势而变。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中国经济形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伴随着“房住不炒”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注重稳定性和竞争力,应对风险的进一步暴露等等。银行理财无论是在服务百姓财富升级,还是通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都应该全面适应这一市场变化。这一过程中,专业资管机构应当在产品销售模式、投资价值取向、风险控制机制、投资者教育、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以先进的发展理念,开展现代资管行业更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