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卢平
通过经济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这已是共识。从三大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的贡献是负数,唯一对就业带来正贡献的是第三产业,因此,降低失业率主要靠第二产业,新增就业主要靠第三产业,所以看到地摊经济、灵活就业等提法。从上半年就业占全年的50%的历史数据推算,预计2020年就业能够达到1117万人,超过全年就业目标900万人24%。如果考虑下半年疫情国内影响基本消退,经济逐渐恢复正常,假设下半年经济恢复到正常增速,新增就业达到最近五年的均值662万人,则2020年全年就业将完成1226万人,超过全年就业目标900万人36%。新增就业目标900万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引子
5月《政府工作报告》打破了自1997年以来的惯例首次没有公布GDP预期目标,但明确给出了就业目标: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而实际上,排在“六保”和“六稳”首位的,就是就业。下半年各方面工作均会围绕就业展开,就业对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疫情影响下的就业传导及修复:远超预期
城镇就业人口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城镇户口的城镇就业人员,一部分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进城就业人员。在统计局的失业统计口径中,仅仅统计城镇户籍的失业率,不包含农民工的失业情况。一旦经济不好,最先受到冲击的是外出务工农民工,他们被迫大量返乡,其次受到冲击的才是城镇户口的就业。
一季度受到疫情冲击,农民工返乡未归,城镇的失业率统计数据提升并不明显,而且由于农民工的返乡导致大量新增就业出现。
二季度后,随着疫情逐渐消退,经济缓慢复苏,就业形势好转。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外出农民工就业修复最快,新增就业远远超出预期。城镇调查失业率较去年底还差0.5个百分点。我们测算的全口径城镇整体失业率较去年低仅差0.2%。
?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农民工人数一季度大幅下降,2020年一季度外出务工农民12251万人,较2019年底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下降了5174万人,其失业率高达30%。二季度末国内疫情基本消退,外出农民工又迅速恢复到17752万人,外出农民工务工人员完全修复并比去年底还略高。
?城镇失业率,是不含农民工的失业率,统计局公布两个失业率数据,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从去年底的失业人数945万人增加到2020年一季度的957万人,二季度进一步增加到1050万人,同期失业率从3.62%上升到一季度的3.66%,二季度进一步提升到3.84%,上半年增加了0.22%。城镇调查失业率,从去年底的5.2%上升到2020年3月份的5.9%,2020年6月份回调到5.7%,上半年失业率增加0.5%,个人认为该数据比登记失业率更准确一些,据此算出城镇失业人口从去年底的1357万增加到6月末的1492万人,失业人口增加13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季度先上升,二季度回调,仍高出去年底的失业率水平0.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会进一步修复。
?新增就业人数持续超预期:2020年一季度和半年度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29万人和564万人,完成全面目标的900万人的25%和63%,疫情期间新增就业数据大幅超预期。一季度GDP增速-6.8%,却带来了新增就业229万人,上半年GDP增速-1.6%,却带来了新增就业564万人,看来经济对就业的容纳力非常强大。
?全口径城镇整体失业率(含外出务工农民工)去年底为3.1%,失业人数1357万人,一季度大幅上升至17.2%(5000多万外出农民工未返工就业),对应失业人数6717万人,二季度失业率大幅下降至3.3%,对应失业人数1492万人,目前失业率大约仅高出去年0.2个百分点,对应多失业134万人。
为什么就业会超预期
上半年,就业形势超市场预期,一季度疫情影响严重,但仍有大量的新增就业,当时市场怀疑是5000万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后留下的用工缺口,但是二季度,外出务工农民工全面恢复,城镇新增就业数据仍然较好。我们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城镇新增就业方面:疫情发生,全民动员,新增了大量就业岗位,这应该是城镇新增就业超预期的主要原因。
?外出务工农民工及城镇个体经济:地摊经济、灵活就业等多管齐下,既解决了农民工5000万的复业,又解决了城镇低端人口的就业问题,降低了城镇调查失业率。
?中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容纳力较强,而且部分是政府雇佣,起到对就业逆调节的作用。
二、我国就业的产业分布:只有第三产业对就业正贡献
1、第一第二产业对就业贡献早就负数了。
从GDP容纳的就业人口看:全员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单位GDP容纳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均固定资产的大量累积,城镇化加速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全员劳动生产率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