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认为,“双循环”是中国在中长期内主动推动的战略再定位,这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最起码是20年到30年中国经济总体布局的路线图。中国需要打通国内循环的堵点,进一步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并进而支撑更...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中国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两会”以来,中国频频提及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这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如何理解其历史定位和内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否会回到自力更生的封闭时代?贸易领域“两头在外”的国际循环模式将发生哪些改变?海外农产品、高科技的引进能否保证?外需疲弱是否会引发产能过剩?国外封杀华为、TikTok带来什么后果?
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中长期中国经济格局再调整
《21世纪》:中国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哪些考虑?
魏建国:首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国际环境极其复杂,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多。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跨国贸易投资大幅萎缩。
同时,一些国家将产业空心化、贫富悬殊、国内撕裂的结构性问题归咎于全球化,逆全球化潮流、民粹主义、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大幅抬头。
其次,中国经济已转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最为齐全的制造业门类,中国也正在孕育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并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问题都是中长期问题,“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正是基于持久战的考虑作出的长期应对准备。中国需要打通国内循环的堵点,进一步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并进而支撑更高水平的外部循环。
《21世纪》:如何理解“双循环”的涵义?这一格局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魏建国:首先,必须认清的是,这一格局并非短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被动选择,而是中国在中长期内主动推动的战略再定位。
这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认为最起码是20年到30年中国经济总体布局的路线图,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一个方向性纲领。
在内容上,“国内国际大循环”绝不仅仅是有些人理解的外贸、FDI等领域狭义上的对外循环,它不仅包括货物、投资的循环,还包括人员流动、技术扩散、产业链延伸、货币流通、信息与数据流动等诸多方面的大循环,其范围更广,领域更宽,涉及经济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着眼于对外开放,更着眼于培育国内消费,扩大国内市场,进一步推动国内一系列改革。
《21世纪》:有些人担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否会回到自力更生的计划经济时代,怎么看这种担忧?
魏建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对不是一味只强调自力更生、排斥开放、闭门造车。
首先,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如今中国已是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中国也是经济全球化最坚定的捍卫者。
其次,历史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这一信念是深入人心的,经历过对外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洗礼之后,中国再也不可能回到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一点国内外大可放心。
其三,内循环与外循环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叠加、促进的关系。中国是在对外开放基础上推动的内循环,内循环的增强也将支撑中国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广范围的“外循环”,二者不可割裂,更非相互矛盾和对立。
内外循环是优势互补的,通过内外循环的双轮驱动,将发挥1+1>2的叠加效应,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引擎。
今年中国或成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21世纪》:在外贸领域,中国长期以“两头在外”的方式参与国际大循环。在进口端,中国在能源、原材料、农产品、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是否担心这些领域存在国际供应上的不确定性?
魏建国:疫情之下,少数国家确实对粮食出口设置了限制,但只是极个别国家,绝大多数国家更期待的是打开其产品进入中国的大门。
在这些初级产品上,中国已实现进口市场多元化,“东边不亮西边亮”,中国能确保买得到、买得起、运得回。比如,中国在澳大利亚进口大量的铁矿砂,但并不意味着只能从这里进,中国也完全可以从拉美等其他地区进口。
“断供”的风险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当前美国正以冷战时制定的最终用户、最终用途规则管制高科技产品出口,推动与中国的脱钩,并联合其盟友围堵中国。
实际上,这种封锁只会两败俱伤。比如,高通、英特尔、思科等产品在很大程度依赖中国市场,而且很多产品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高科技产业需要研发,更需要超大市场的验证与反馈,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