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辖区上市公司家数接近A股市场的10%,科创板公司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位,市值规模约占全国科创板的五分之一。
今年是资本市场发展建设30周年,证券时报联合北京证监局发起北京辖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的大型系列宣传活动。北京证监局局长贾文勤日前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将继续大力推进落实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深耕上市后备资源,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推动提高辖区上市公司质量。未来,北京证监局将从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加强调各类市场主体归位尽责、更加强化监管协同等三个方面着重发力完善监管。
大力推进落实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
在A股市场中,北京资本市场一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生态特点。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辖区共有上市公司358家,接近全国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0%。辖区上市公司总股本占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8%,总市值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0%。
在贾文勤看来,北京辖区上市公司展现出“排头兵”的担当。“以2019年为例,在内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风险挑战上升的背景下,北京辖区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稳中有增,体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切实发挥了国民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其中96家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49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从科创板来看,截至6月底,北京辖区科创板上市公司共20家,公司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位,IPO募集资金近330亿元,辖区科创板市值规模约占全国科创板的五分之一。
这得益于北京对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大力推进落实。据贾文勤介绍,2019年以来,为全面落实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举措,北京证监局与地方政府密切协作,按照便利、高效的原则,适应科创板制度特点和注册制发行节奏,优化科创板辅导验收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公司做到“即报即验、即签即发”,支持“硬科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在推动科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方面,北京证监局与地方政府的积极合作成为一大特色。今年初,北京证监局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出《关于加大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启动科创类企业上市“钻石工程”;5月又与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签署了《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合作备忘录》,强化上市培育和辅导工作,助力加快优质科创企业上市步伐。
当下,北京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依托科技、金融等区位优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企业集聚,拥有丰富的科创板后备上市资源丰富。同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整合了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通过“一区十六园”孵化培育了上千家不同特点、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创业企业,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能力,为资本市场储备了丰富的上市资源。
对此,贾文勤表示,“未来,北京证监局将继续大力推进落实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深耕上市后备资源,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推动提高辖区上市公司质量,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方面优化监管
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证监会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构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把“六稳”要求贯彻落实到资本市场监管工作的各个方面。
面临今年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证监会及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加大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力度,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正常开市和常态化运行,市场韧性明显增强,支持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机遇与挑战并存。贾文勤表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经济扩张速度逐渐放缓。在政策性降杠杆、内需放缓等因素的联合作用下,宏观经济增长由“数量追赶”转为“质量追赶”,宏观政策也由“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宏观经济下行趋势形成,压力持续加大。“在此背景下,过去几年资本市场运行经历了过度上涨和急速下跌的周期转换,对市场的稳定运行、上市公司的合规经营和风险管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和监管部门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来适应这种转变。”
“2019年启动的资本市场十二个方面的改革,不仅面向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也作用于监管机构。市场化、法治化的监管取向进一步明确,监管模式也要随之进行有效调整。”贾文勤指出,“北京证监局在会党委的支持和局党委的带领下,坚持问题和风险为导向,同步推进监管转型。
据悉,北京证监局未来将从三个方面着重发力优化监管。
一是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一方面,坚持市场化原则,尽可能减少事前干预,对于市场约束比较有效的领域,放开行政许可,大力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相信市场、依靠市场,实现监管效能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坚持依法监管,不断去“行政化”的同时,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加强对风险公司的监管,加大事中检查、事后稽查处罚力度,公开执法标准,统一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