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宏观态势每周观察(2020年第28期)
时间:2020-07-23 00:00:00来自:联合资信字号:T  T

政经聚焦

美国6月预算赤字创历史新高

7月13日下午,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财政赤字较5月大幅增加640亿至8,640亿美元,增幅高达8%并创单月赤字历史新高。

联合点评:自新冠疫情在美暴发以来,为稳定投资者对美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并增加美国经济复苏的力度,美联储宣布低利率政策以宽松信贷环境,并不断加大发债力度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以鼓励投资及消费。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国背上破纪录的巨额债务,然而实际刺激效果收效甚微。尽管5月份的零售销售及6月份新增非农就业人口等数据转好,但鉴于前者是在经历一段时间压抑后的报复性反弹,后者则忽略了6月下旬多州再次关闭就业人数重新调整的因素,短期数据的向好都不具有美国经济已经重振的指示意义。结合当前美国疫情现况,多州因暂停经济重启、重回封锁时期导致经济状况陷入停滞或倒退,未来何时能重新放开封锁还取决于美国各州疫情防控状况。

法国将再投入1,000亿欧元用于恢复经济

7月1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法国将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陆续投入的4,600亿欧元基础上,再投入至少1,000亿欧元用于恢复经济,此救助款项涉及工业、生态、地方建设、文化和教育等多个领域。

联合点评:近期法国多个地区出现疫情反弹,经济重启严重受阻。

尽管法国在疫情传播初期防控措施得宜,令其确诊人数控制在相对合理范围,但作为工业依赖型国家,此次疫情导致法国制造业规模大幅缩减且失业人数激增,经济下行明显。在保就业、促投资、拉动消费、增加内需等多重压力推动下,法国政府接连推出多项政策以期快速提振经济、走出疫情阴霾。然而受制于当前世界范围内需求疲软、收入下降、就业困难等因素,法国政府各类刺激政策的有效性短期内难以预估。

日本央行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7月15日,日本央行在货币政策例会结束后宣布,继续保持目前的货币政策宽松力度,维持利率水平不变,同时下调本财年经济增长预期。

联合点评:日本近期新冠疫情反弹严重,多地确诊人数激增的不利消息再度削弱了投资者对日本经济复苏前景的乐观预期。受制于国内需求下降、出口规模减小及世界其他经济体复苏缓慢的影响,当前日本经济状况持续疲软。制造业生产活动的停滞及服务业相关产业的关停导致大量劳动力失业,就业市场严重失衡,企业信贷规模亦受影响缩水严重。为提振经济,日本政府已出台多项刺激政策以期增加企业信贷、拉动国内消费,然而出于对全球疫情走向高度不确定的考虑,相关救助政策并未明显改善日本经济状况,预计日本仍需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

韩国政府推千亿美元“新政”促疫后经济转型

7月14日,韩国政府发布被称作“新政”的经济发展规划,计划今后5年内投入逾千亿美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以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并推动韩国经济转型升级。

联合点评:一直以来韩国凭借其强势产业如汽车产业、造船业及半导体等占据了各类行业贸易大头,然而此次疫情的出现打破了实体经济的持续繁荣,各类产业在疫情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受此影响韩国经济受损严重,在内需不振、出口受阻的双重压力下,为重振经济,韩国政府只得另辟蹊径,寻求经济转型,尤其是在看到疫情期间中国数字经济未受影响的情况之后,愈发增加了韩国发展数字经济的信心。基于当前世界各经济体复苏缓慢的情况,发展数字经济不失为一大良策,然而韩国能否找到合适自己的经济转型之路还需不断地探索。

新加坡第二季度GDP较上季度下降41.2%,创季度萎缩最大降幅7月14日,新加坡贸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加坡第二季度GDP较前一季度下降41.2%,创自建国来最大季度降幅。

联合点评:作为典型的高度开放型经济体,新加坡经济的贸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世界贸易现状,然而受此次疫情冲击,新加坡经济严重受损。新加坡严重依赖国际贸易,此次疫情导致世界各经济体需求大幅下降且回涨乏力,结合当前世界各地疫情防控状况,预期世界经济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的疲软状态,全球贸易规模很难在短时间内回归到疫情之前水平。由于新加坡已出现连续两个月经济萎缩,证明其已陷入技术性经济衰退,预计新加坡经济重振之路困难重重。

澳大利亚6月失业率创22年来新高

7月17日,澳大利亚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经季节性调整后2020年6月份澳大利亚失业人数增加了6.93万人,总失业人数达到99.23万人。失业率从5月份的7.1%跃升至6月份的7.4%,创自1998年11月份以来最高纪录。

联合点评:近期澳大利亚遭遇疫情反扑,以维多利亚州为首再次出现大范围传播病例,各州不得不再次延缓开放边境重新进入封锁状态。突发的疫情使得澳大利亚就业岗位大幅缩减,失业人数连月攀升。为稳定就业,澳大利亚政府接连采取多项经济刺激措施并背上巨额债务,但由于其经济结构以服务业及出口贸易为主,受疫情影响服务业及出口贸易需求均出现巨额降幅,短期内就业岗位难以在其他行业得到有效补充,预计澳大利亚还将维持一段时间的高失业率状态。

国家主权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