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利率还应继续下调吗?
时间:2020-07-23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4月份以来,我国政策利率基本保持平稳,货币市场利率呈现一定的上升。结合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3.2%的表现,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立场需要调整吗?未来还应该继续下调利率吗?

总的来看,我国当前经济还处在恢复期,货币政策立场不能调整,还要加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特别要关注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货币政策立场调整的主要参考指标是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速的恢复。货币政策需要在国内外两个循环的大背景下考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要在总体稳健中维持相对宽松的立场,更好完成国内循环为主体的调整过程。

在具体执行方案上,为了更好地在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中保持平衡,可以考虑逐步下调短端政策利率,给金融机构留出足够的定价灵活性,并配合央行购买资产,带动长端和高风险利率下行,而不是简单抬高短端利率,压低长端利率的思路。同时,以改革手段疏通利率传导链条,尽早建立明确的前瞻指引。

一、当前利率走势反映了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银行间市场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和存款类金融机构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从5月下旬开始上升,逐渐回到了人民银行7天逆回购利率的2.2%上方,反映了市场流动性开始收紧。在1年期MLF从4月份开始维持在2.95%的基础上,7月20日,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一年期LPR为3.85%,五年期以上LPR为4.65%,连续四个月未作调整。市场资金价格的变化不是流动性转向,是央行政策节奏发生变化,从一季度的极度宽松回归稳健。我国疫情高发期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更多体现了临时救助功能。二季度后,货币政策回归对经济温和刺激轨道,没有大水漫灌。

二、货币政策取向未来较长时间不能发生改变

我国2季度经济同比增长3.2%,实现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首先实现了正增长。货币政策的立场取决于对未来经济的预期额和中国经济向国内循环的调整过程。

在后疫情时代,各种力量变化较快,更应该从当季同比和环比数据中看推动回升的力量是什么。二季度回暖主要动力是投资,拉动GDP增长5.01个百分点,其次是净出口拉动了0.53个百分点,消费依然是同比负增长。投资中更多比例来自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净出口的影响可以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两方面来看。货物贸易修复的原因是医疗产品增加和我国产能恢复与国外需求、国外供给之间的时间差。目前,只有我国和越南生产端恢复较快,可以弥补其他国家的需求缺口。但是,从需求端看,如果国外疫情一直延续,需求可能会进一步放缓,从供给端看,目前东南亚的疫情正在改善,随着越南、泰国、菲律宾等产能逐渐恢复,我国的货物出口状况在下半年压力仍然较大。服务贸易修复的主要原因是旅游项下贸易逆差大幅度减少。

因此,当前的经济回稳更多体现了政策上的“填坑”效应,是将我们从一季度的经济停滞状态拉回了正常的轨道,但是面对疫情,市场并没有充分的内生增长动力。这种力量无法有效传导到就业和收入端。城镇调查失业率5.7%,31个大城市5.8%。同时,居民收支缺口加大。二季度,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下降6.7%。城镇居民二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1.5%,实际同比-2%,与GDP增速差距加大。特别城镇居民二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累计同比0.4%,收入差距拉大,主要是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受到影响。城镇居民二季度人均消费性支出累计同比-8%,实际同比-11.2%,居民消费意愿不足。全社会对疫情的信息敏感度依然非常高,因此还需要保持政策的取向不变,着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实际上,我国货币政策立场更要从建立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这个背景考虑。在构建国内循环为主体过程中,各种经济结构会经历较大调整,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1929年大萧条部分原因在于结构调整过程中,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

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都需要在稳健中维持相对宽松。突破以价格为主,经济增长为辅的总量性指标,更多参考就业、居民收入、消费等指标。

三、利率结构存在扭曲,需要降低短端政策利率和增加央行资产购买

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今年以来一直在压低长端利率。在2019年LPR改革之后,MLF起到了长端利率引导作用,年初至今下调了0.3个百分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流动性,短期的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和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回购先下降后上升,在6月底的节点效应下,甚至高于年初水平。总体看,二季度以来货币政策执行思路是在压低长端利率的同时抬高了短端利率。压低长端利率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抬高短端利率防止“滚隔夜”等金融空转套利。

利率结构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从短期、中期到长期。还有一个是风险维度,无风险、低风险和高风险。我国已经构建了从短期公开市场操作到中长期MLF的政策利率体系,通过流动性调节调控从货币市场到债券市场的利率走势。可以说,在时间维度上,产品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由于我国风险类工具不足、刚兑等问题的存在,风险维度定价与时间维度定价混合在一起。

当前的货币政策执行思路在这种定价体系下蕴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