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市场呈现三大新形态
时间:2020-07-2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之下,中国经济相比其他国家先进先出,制造业和建设投资两大引擎已早在四月便进入复苏快车道,引领二季度GDP由负转正,完成V型复苏。笔者预计,随着国内疫情管控能力不断提升,消费将逐步接过复苏接力棒,带动经济增长回归潜在水平。与此同时,疫情冲击之下全球人员往来近乎停滞、逆全球化现象加速,中国居民的海外消费将显著回流,依托海南自贸港等开放举措,促进中国以更开放的姿态打造国内经济大循环。

下半年消费进一步复苏可期

疫情防控时期,受制于社交疏离新常态和就业形势,消费复苏落后于工业及建筑业。然而笔者认为今年下半年消费将逐渐恢复,并成为明年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在三大周期性因素和一大结构性因素的驱动下,笔者预计实际消费增速将于下半年及明年分别达到7.4%和10.5%(上半年和2019年分别为-4.4%及6.3%),推动GDP在四季度回归同比6%的潜在增速,并于明年在低基数效应下跳升至9%。

首先,政策宽松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5月全国两会宣布的一揽子财政政策将可能导致今年广义财政赤字率扩大GDP的5.4个百分点至历史最高,其中一半用于公共投资,一半为企业减税降费。同时,央行也推出了各类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稳定经济和就业市场,促进居民收入复苏。笔者预计居民收入同比增速将于今年下半年回升至4%,并于明年进一步反弹(今年上半年及2019年增速分别为0.9%和8.9%)。

其次是疫情应对能力的增强。通过大幅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及采用流行病学追踪手段,推行更具针对性的社交疏离政策,并不会重演年初社会经济大规模停摆的景象。最新的例证是,北京防疫部门通过详细的调研和大数据筛查,追踪密切接触者,在十几天内测试排查了900万人,新增病例在一个月内清零。可以相信,即使今后疫情防控仍不可松懈,全国总体的消费和服务业复苏步伐亦有望维持坚挺。

第三,前期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将被逐步释放。虽然就业指标在经济复苏周期具有典型的晚周期性质(经济下行期就业指标则和经济大致同步),就业压力完全缓解仍需时日,但这并不妨碍消费能相对更早复苏。以史为鉴,2008金融危机后,美国消费在2010年中就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即使失业率还维持在相对高位,并没有大幅改善;同样的,欧元区消费轨迹也类似,尽管失业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的高水平。到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种罕见的外生冲击,其对不同行业的冲击大相径庭,尤其是部分行业如今可以通过新一代通信技术维持远程运营。因此,部分收入影响较小的从业人员可能因疫情加快消费步伐,例如购置新车以便于在路途中维持社交疏离,升级电脑和手机应对远程办公,甚至购买奢侈品。

上述周期性因素固然能进一步夯实中国在全球经济大衰退中先进先出的基础,但并非中国独有。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大幅扩张财政赤字,主要央行重启量化宽松。同时,欧元区国家、韩国等经济体在经历了凶险的第一波疫情后,复工复产后仍将新增感染数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全球经济在4月见底以来,一直以较高的斜率V型回升。对中国来说,更重要的结构性变迁是近年高企的经常账户旅游项赤字将得到显著削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此起彼伏”,跨国旅游几乎按下暂停键,文化科技交流向线上集中。换言之,中国公民在海外的消费集中回流(Re-shoring)将是一大亮点。据统计,在2015至2019年间,中国消费者每年平均在海外消费2600亿美元。由于海外疫情持续扩散,出入境旅游购物难以快速恢复,而中国政府又顺势加大了开放政策力度,尤其是海南自贸港的免税政策,海外消费将回流至境内。笔者预计,今年回流的消费总量可能达1400亿至1650亿美元,有助于缓解此前疫情对2020年国内消费的部分负面影响,并可能在2022至2024年期间仍维持在年均700亿至1300亿美元的高位。

回流的消费,不仅包括旅游开支,还包含出行期间的商品购置(特别是奢侈品和化妆品,分别贡献了近年两者全球销售增长的2/3和80%),以及规模日渐庞大的海外留学生团体的学费和生活费支出。由于这些消费大多源自相对高收入群体,奢侈品、化妆品、运动服饰、豪华汽车、旅游及娱乐等重点可选消费将额外受益。与此同时,周边行业如免税店、奢侈品购物中心等亦将受益于外溢效应。政策层的一系列开放举措也将加快消费回流进程。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6月份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致力于将海南发展成为免税岛,并且将免税额度由每人每年3万元人民币提升至10万元人民币。

新冠肺炎疫情还将在长期内加速世界地缘政治的新趋势,更多国际公司将采用“在中国,为中国”策略,即将部分产业链设在中国,但主要服务中国消费者,从而规避关税和地缘政治风险。海外消费回流也将扩充国内市场,从而进一步加快该趋势。国务院于今年6月23日推出了针对出口企业的支持政策,以帮助出口企业转销国内(包括放松市场准入、扩大销售渠道以及加强金融扶持)。此外,越来越多的全球行业巨头开始要求其主要供应商保留在中国的产能,以便能对接中国本土的巨大消费升级潜力。例如,耐克近期便要求其供应商保留其中国工厂,以便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