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签证多重夹击 200万赴美留学更加划不来
时间:2020-07-20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如果要为中国学生选择一个最不适合赴美留学的时候,那恐怕就是现在。

赴美留学一度是许多中国学生多年奋斗的目标,然而时至今日,许多留学生或准留学生已经主动或被动地更改了人生规划。与欧洲、亚洲等地区的高等教育相比,美国高校的性价比一直不够优秀。如今在新冠疫情和签证收紧的不利因素下,这一选择显得空前地困难起来。

性价比存疑:普通家庭供不起一个私立大学生

美国大学的昂贵程度一直是世界第一,将第二名的英国远远甩在身后。与此同时,普通美国家庭都难以负担子女完成四年私立大学教育的学费,中国家庭在面对赴美学习的性价比时自然更加犹豫。

与中国留学生更看重大学排名不同的是,本土美国人在选择大学时,往往都将成本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许多人放弃常春藤名校选择离家近、本州的公立大学,因为学费和生活费可差距2到3倍以上,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美国私立院校的性价比并不优秀。

根据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Board)2018至19学年的统计数据,哪怕是最便宜的四年制公立大学学费,对于本州以外的学生,每年的平均学费一般也在2万美元以上。而美国一线院校基本以私立学校为主,平均学费一般在每年35,000美元左右,并且呈逐年涨价趋势,加上住宿费等每年可花费近5万美元;而哈佛大学、杜克大学等排名靠前的许多院校仅学费已涨至每年5至6万,加上住宿费等每年花费保守估计可高达8万美元。

累计四年下来,一个美国普通大学生平均可花费20万至32万美元,也就是140万至224万人民币之间。如果在纽约、波士顿、洛杉矶等大都市,房租等生活费还会增加不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2019年的家庭收入中位数仅在62,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要供一个孩子读书将非常吃力。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始终是少数,许多学生需要被迫选择条件苛刻的学生贷款,往往在工作多年后才有能力还清所有债务。

而国际学生没有申请学生贷款的资格,获得奖学金的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自行承担所有学费和生活费。对于中位数家庭收入远低于美国的中国家庭来说,美国高校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奢侈的选择。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对比国内外读大学的性价比,以美国大学一年5万美元、中国大学一年5000人民币的学费来算,以1:7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粗略换算,也就是读美国大学的花费大约是读中国大学的70倍。但如果说美国的教学效果是中国大学的35倍,大多数人应该都不会同意。

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小班教学与师资力量:美国私立大学课堂最小规模可低至10人左右,国内大学开课规模可能达上百人;美国大学有更多地与学界业界优秀前辈近距离互动、交流或合作的机会;以及美国大学在选课、课外活动、实习、文化等方面都有更广阔灵活的探索空间。

对于不差钱的家庭来说,一年超过34万人民币的差价或许“物有所值”。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来说,赴美留学的性价比并不出色。师资教学等方面的劣势完全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弥补,学生还可以通过交换项目、暑期学校甚至上网课等其他花费低得多的方式体验留学生活。

疫情复发强行复课vs斥巨资上网课

新冠疫情的爆发使留学生们面临的选择更加艰难:要么冒着生命健康危险返回校园上课,要么斥巨资在家上网课。

特朗普政府正在极力推动美国学校重开,作为顺利重启经济的重要环节。疫情之下,许多大学想出奇招配合政府的指示,并希望照常开课,却遭到了群众对高额费用和人员安全的广泛质疑。

美国排名前20的知名高校莱斯大学位于疫情日趋严重、夏天温度极高的得克萨斯州,学校宣布将在户外设下帐篷授课,并指导学生自行携带座椅。此举在社交媒体上饱受网友嘲讽:付了50,310美元学费,其中包括90华氏度(约32摄氏度)高温,却不包括上课座椅。

除了对费用的质疑,许多教授和学生都对返校复课的感染风险感到担忧。美国教授大多年事已高,属于面临新冠病毒死亡风险的高危人群。康奈尔大学针对教授们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不愿意回到校园授课。若干个院校的教职工已经发起请愿书,对于学校强制要求他们回到校园表示强烈不满。

一位纽约大学教授对新浪财经表示,纽约大学目前计划秋季学期采取的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会强制要求教授或学生回到校园,但是许多院校并没有提供给师生灵活的选项。

另一位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大学教授就没那么幸运。她对新浪财经表示,她的学校已经宣布下学期必须复课,目前教职工还在跟校方斡旋,她已经超过60岁,北卡州的疫情呈恶化趋势,年轻学生防护意识低,“回学校上课无异于送死。”

师资力量向来是美国高校的核心资产。如果强制教授复课,无疑将学校最宝贵的资产置于高度生命健康危险之中;但如果选择线上授课,例如有些教授已经宣布让助教和学生回到教授、自己远程教学,这也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其他教职工和学生的健康也无法保证。

多位现居欧洲和中国、在美国院校就读本科的学生对新浪财经表示,在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下,将选择间隔年(gapyear)的方式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