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下半年稳增长靠基建和房地产投资
时间:2020-07-17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但中国经济正逐季回升,从一季度同比下降6.8%,到二季度由负转正增3.2%。

二季度3.2%的增速,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具体到6月当月,除消费仍在负增长外,6月工业、投资、进出口数据均全线飘红,显示出经济加快复苏的迹象。

为什么二季度经济能超预期回暖?支撑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又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

在他看来,当前经济仍处于恢复态势,二季度经济增速超预期主要是三产中的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增加所致。预计下半年在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支撑下,全年经济将增长2.5%左右。

三产超预期是主因

《21世纪》:二季度中国经济由负转正增长3.2%,大幅超出市场预期。背后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上半年经济形势?

祝宝良:3.2%的增速,也是大幅超出我们的预期,当时预计二季度GDP增长2%左右。

目前来看,一产、二产数据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二季度经济之所以能远超预期,主要是第三产业大幅回暖。

一方面,政府消费增加,有效支撑了第三产业从一季度的-5.2%到二季度正增长1.9%。疫情防控期间,虽然居民消费在下降,但财政用于民生、医疗、科研等方面的非市场服务消费在大幅增加。也就是说,政府掏腰包的公共消费支出,有效对冲了市场部门服务消费的下降。每年季度核算,财政部将会公布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支出,这块大概占16%左右的比重。

另一方面,因工业品价格下降,阶段性取消公路收费,降低电费、房租等,服务业中间投入下降,增加值有所提高。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一路攀升到上半年的14.5%、6.6%。

总体来看,本轮复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供给端恢复要快于需求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8.4%转为二季度增长4.4%,而需求端主要靠投资和出口,二季度消费仍然在负增长,跟我们的预期一样。

《21世纪》:为什么会出现供给端恢复明显快于需求端的现象?恢复不同步有何影响?

祝宝良:这主要是决策的主体不同。因为需求端主要靠政府在拉动,通过基建和房地产刺激需求回暖。而企业和个人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因此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比较慎重。

所以我们也担心,内生性的恢复较慢,生产端的恢复较快,供需恢复不同步很可能导致库存积压,致使三、四季度边际增速下降。

不过,跟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的恢复速度还是很快的。虽然制造业投资、消费在下降,但上半年都表现出回升或者降幅收窄的态势。

在当前的形势下,外需受到很大冲击,扩大内需显得更为必要。消费券的乘数效应较大,可以鼓励有财力的地方用消费券扩大消费。当前许多领域的消费不足是由于投资不足导致的供给抑制造成的,要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补齐供给短板,满足社会需求。

预计全年增长2.5%左右

《21世纪》:二季度经济增速大幅回升,会否提振全年经济增速预期?如何看待下半年经济走势?

祝宝良:原本预计全年经济增长2%左右,目前看受二季度经济大幅超预期增长提振,全年经济能增长2.5%左右。

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从3月开始“V型反弹”,4、5、6月加速恢复,预计恢复到下半年边际增速会有所下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5%左右,四季度增长6%左右。

支撑下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方面,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一般性债务预算用于基建投资的支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总额超过5.35万亿元以上,比上年至少增加1.67万亿元以上,加上提高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大幅度增加,可以保障下半年基建投资保持在10%左右的较快增长,电力投资在16%左右。

房地产投资方面,在货币政策较为宽松、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较为充裕的情况下,下半年房地产投资仍会延续上半年正增长的势头,预计将稳定在8%左右。

出口会有所减慢。6月进出口双双超预期回暖的现象,将难以在下半年继续延续。因为全球经济衰退会影响我国出口,随着一些国家复工复产,我国抗疫物资出口和对别国的出口替代会有所减慢。

消费仍然低迷。就业压力加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导致消费能力下降、居民储蓄增加;消费意愿不足,接触性、聚集性消费需求难以完全恢复。同时,过去10年特别是2015年以来,由于房地产价格上升较快,按揭贷款增加,居民债务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18%左右上升到2019年53%左右,居民债务还本付息压力不断增加,挤出了居民对汽车等一些非必需品的消费,下半年消费需求难以快速恢复。

可以看到,这轮经济增长主要受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驱动,在疫情期间哪个国家都是如此。因为企业家很理性,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发展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企业家和消费者最担心的就是未来不确定性,这会损坏企业家的信心,导致经济活动特别是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萎缩。

财政货币政策仍有空间

《21世纪》:展望下半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