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的是,最近国内奢侈品猛涨价,而且是越涨越好卖。
在疫情对全球的经济影响情况下,5月开始,关于LV、香奈儿等国际奢侈品巨头等在内的国际一线奢侈品牌都有调价行为,幅度超过往年正常水平。
所有的国家都还在为了疫情的控制而努力,奢侈品居然在这个时间点涨价。问题是,消费者不仅没有抵制,反而纷纷抢购?回想年初刚刚复产复工那会,海底捞、西贝涨价,结果不出几天就被中国消费者骂的迫不得已回归到原来的价格,然而让海底捞、西贝们郁闷的是,奢侈品不仅涨价了而且越涨越好卖。
真是越涨越卖得好?不盲目跟着感觉走,最新数据显示,似乎果然如此。
第一太平戴维斯发布《中国奢侈品零售》报告结果显示:近期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增势强劲,政府消费提振政策与品牌营销策略相辅相成,不断刺激消费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紧跟潮流,正成为国内零售市场复苏的主力军。
顶级商场正加速回暖
作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增长引擎,中国消费者动向备受关注。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社会经济正在迅速适应,全国各地线下商场于4月全面重启。5月以来,结合五一、端午假期多个线下促销、店庆活动的展开,推动消费市场人气回升。包括LVMH、欧莱雅集团在内的多家奢侈品集团已表示,中国店铺的营业业绩正伴随店铺的陆续开业而呈现显著增长。
对奢侈品商场而言,由于消费群体往往具有更强的目的性消费特性,客流消费转化率较高,客流量的提升对奢侈品商场销售业绩有更直接的提振作用。第一太平戴维斯以全国六座城市的标杆型奢侈品商场为样本,以近24个月商场的月均客流为常态基准值100,来衡量高端商场客流复苏状况。结果显示,顶级商场客流在6月已回升至均值水准,奢侈品牌销售前景继续看好。
数据统计来看,顶级商场客流在2月大幅下滑,较历史均值下跌约80%,但3月迅即回升至54%。6座商场的客流均值在6月超出历史均值1%,完成年内的首次突破。各主要城市的回暖程度仍有较大差异。其中,成都的高端市场回暖力度令人瞩目,客流水平在4月即已超过以往。广州在6月突破历史均值,上海也仅有微小差距。经受疫情重创的武汉表现超乎预期,回暖力度甚至超过北京。武汉的顶级商场6月客流已恢复至89%,预计可在7月超过历史均值。
消费也正在回流
由于多国疫情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国际航班距离全面恢复仍无时间表。境外旅游市场的复苏之路难以预测。世界旅游组织发布公告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国际游客抵达数量将骤减60%至80%。
事实上,出境旅行自2019年下半年起已有降温态势,境外旅游人次同比增速较境内旅游低4.9个百分点。作为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境内旅游市场近年在拓展旅游项目、提升旅行体验、完善商业服务配套等方面均出现不少革新,行业发展稳定向好,旅游业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在2019年达15.4%,为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
中国消费者的境外奢侈品消费占其奢侈品消费总额的比例一度超过70%,近年消费逐渐回流境内,这一比重自2018年起持续下降。而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出国旅游及代购受限,消费回归国内的趋势有望加速。
奢侈品牌不断调整价格体系,令境内外价差日趋缩小。相比品牌的香港售价,奢侈品牌的整体价差由2013年的30%缩至2019年的15%。考虑到高度发展的线上市场及线下时有的店庆活动,即使是高价差品类如化妆品,实际商品价差仍有望进一步压低。
政策层面,为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年初以来多个部门配合完善免税店政策,将对现有奢侈品市场形成良好补充与互动。预计市内免税店及小型奥特莱斯将呈现更为积极的扩张。不过考虑到对核心商圈奢侈品销售等的影响,预计市内免税店在扩张速度及产品覆盖方面会灵活考虑。
轻奢下滑顶级品牌却逆势增长
从近12个月的门店开设来看,截至6月,顶级品牌在主要城市的平均店铺数仍有所增长;而轻奢品牌店铺数略有下滑。
由于疫情期间被迫停工停产以及转产防疫用品等原因,许多奢侈品牌产能大幅收缩,导致部分品牌热门产品断货。此外,国际物流受到限制,产品供应链大受影响,导致数个顶级品牌如LouisVuitton、Chanel等选择产品提价。
至少目前看来,提价对产品销售并未带来负面冲击。中国的高净值人群连年增加,其资产及财富受到疫情及短期经济疲弱的影响有限,手中仍有足够的现金来购买奢侈品。即使大多品牌2020年业绩目标的实现承受较大压力,但头部奢侈品牌因其品牌溢价、稀缺性与象征性地位,对中国消费者仍具有较强吸引力。
轻奢品牌倾向给予较多活动及折扣,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对于这部分消费者而言,价格因素在购买决策中占据更大比重,加之疫情与经济周期的影响,消费更加精打细算。
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增势强劲,正成为后疫情时期市场复苏主要动力,奢侈品牌在热门城市增设门店的需求亦逐步重启。
奢侈品牌盯上国内线上渠道
无论疫情最终何时宣告终结,奢侈品牌针对中国市场而特定的线上布局已成必然。
中国领先于国际市场的创新速度、众多的分销和营销渠道、敏捷的产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