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为什么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增长潜能最大?
时间:2020-07-14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周天勇

专栏上一篇结语文章为“复兴大业:成在土地体制改革,不成也在土地体制改革不了”。其发表后,一些微博和公众号网友留言说,只有广义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土地要素对增长的贡献作用其实越来越弱。为了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说明我的看法,又不得不就专栏系列文章写了一篇学术性的结语,与大家进行讨论。

写在前面的一些话:我只能算一个土生土长和水平不高的经济学者

在开笔学术论述前,首先要申明的是,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或者只能说是一个经济学者。最新的研究进展需要依靠学生们翻译介绍给我;数学水平不高,一些复杂的建模基本上不行,更谈不上编程和自己进行计算,这些工作只能是团队去做;现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也不熟悉,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还得边研究边学习。

2013年时,写了几本书后(现在看来其中也有一些错误的看法),我已经决定要金盆洗手了,退出经济学江湖,去云游四方。但是,2014年经济增长下行,看了一些对放缓原因的解释,总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和许多相关的数据不相吻合。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是:总是去对实际碰到的一些经济问题胡思乱想,总是别人说一个观点就去看数据验证对不对,总是水平不高但还是老挑点其他文献可能有的瑕疵。这个毛病自己也觉得不好,实在是应当改改了。没憋住,又重出江湖了。

然而,我的胡思乱想都是研究问题找不到现成方法时,最后把它们胡乱涂鸦出来。如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原因时,总觉得有可能首先是人口变量出了问题。先是发现中国人口增长和GDP增长两根曲错时高度相似,再是让团队回归发现中国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20年前人口自然增长率与20年后的经济增长速度高度相关。不管怎么说,这一发现颠覆了原来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以及发展经济学有关的一些知识。于是以此为展开,写了一本《中国:增长放缓之谜》。

我不想做一个对自己国家经济前景的唱衰派学者,总是想尽点责任,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看在讨论清楚下行原因(当然学者们各有看法)后,有什么办法能把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稳定住,并尽可能支撑在一个中高速的水平上。紧接着我想完成下一本《中国:理想经济增长》。实际上当时也就是想偷个懒,如果这些问题前人做过的我自己觉得较为满意的文献,综合一下各大家的观点(肯定会注明文献作者和出版处),自己再照猫画虎在结构和内容上整理一下,提一些自己定性的看法,就算完成任务。

但是看了许多研究后,总觉得可能有一些需要讨论的地方。比如,中国作为一个转轨国家,最主要的增长速度应当是来自于改革,但在许多文献中看到的仅仅是推进广义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的途径;比如许多学者也提出改革会有增长的潜能,但是怎么计算出来,也许我看的文献不够全面,还没有看到一种可用的方法;比如,自己感性上觉得土地要素的改革可能新增长潜能最大,但是许多模型的计算中都没有土地要素这一变量;等等…。后来发现,事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和轻松,在经济学江湖中还真是不好混。

先是斗胆评述了一些文献,其实很多作者是我敬仰的经济学老师和学兄同仁好朋友,他们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也真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胡思乱想了自己的一些逻辑。现在看来想法和路径虽然可能有独到之处,但是分析套路和工具还是陈旧了一些。唯一的好处是,大体把思路、逻辑和走势,自以为可能想清楚了。再就是,发表的文献,可能稍微有点数学知识,或者没有太深数学知识的,就文字叙述也可大体看个明白我说的道理和方案。

大约是40岁左右时,曾经读过英国政府曾经招标竞争解决远洋船舰上座钟因摇摆、温度、湿度等不同而发生标时不准问题的故事。当时有一场大辩论。伽里略学派认为,运动和力学方面的现有知识和技术对此难题的解决能力十分有限,只能依靠天文学及其观测来加以解决。当然白天和黑夜天阴时,这招肯定不好使。而牛顿学派学者,有的认为力学知识及其技术从理论上讲可以解决;有的则认为,因海上摇摆、温度和湿度等不同,此难题根本就无解。而对什么技术,制作什么样的座钟,多少人的方案,很长时间中,找不到满意的可行和可操作的方案。此时一个英国乡下的山村木匠(如果我没记错名字叫哈里森),胡思乱想了一个方案,画成图纸,也来这一江湖里瞎凑热闹。在投标时,根本就没有通过。因为,一个农民,讲不出什么力学方面的道理。但幸运的是,参与招标评选的一个钟表大师觉得眼前的诸多标书中,可能有点靠谱的,还是这个山村木匠画出来的这一方案。他自己掏了200美元,让木匠去试制。多次失败、屡败屡试、千辛万苦、经历磨难,还是试制成功了,并且规模化量产了。

在研究如何将中国经济增长稳定住这样的课题期间,笔者记起了这一故事。我是青海东部山区农村长大的,上大学之前就在东北部大山河谷乡村中生产队和公社里读书、劳动和工作,其实也就是个农民。比哈里森强一点的是,读了个大学,混了个经济学博士,读书期间学习成绩并不好。

中年读到的这个英国山村木匠哈里森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对我这几年研究的鸡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