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维持高位的信用扩张,可能难再延续。
央行最新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截至6月末,存量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实现连续4个月双位增长,增速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上半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而且在持续加大。总量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都明显高于去年,全社会的流动性合理充裕。”
“下半年经济恢复正常,传统货币政策的作用可能会更加明显,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加常态的状态。”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表示,货币政策的立场仍然是稳健的,更加强调适度,一是总量适度,二是价格适度。
多位业内人士称,下半年宽信用或呈现边际收敛。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现在信用总量的扩张已经接近极限,未来社融增速大概率会震荡下行。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也表示,对货币政策要放弃“宽松幻想”。
值得关注的是,在金融支持稳增长的同时,在防风险方面,就资管新规延期、强化资金流向监管等热点问题,央行、银保监会都进行了回应。
信贷社融维持高增长
根据央行数据,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期多6.22万亿元。
其中,6月单月的新增信贷、社融规模依旧超预期。6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43万亿元,比上月多增约240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约8000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新增人民币贷款、表外票据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三项是6月新增社融同比、环比增量的主要来源。
具体来看,由于票据贴现利率走高抑制企业贴现需求,6月表外票据融资环比多增1353亿元,同比多增3500亿元。王青称,企业“补年报”影响减退后,6月企业债券融资环比仅多增340亿元,主要原因是债券发行利率走高导致部分发行人调整发行安排,但当前发行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当月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1872亿元。此外,6月特别国债发行开闸,为给特别国债让道,一般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趋缓,当月新增政府债券规模从上月高点回落,环比少增3962亿元,但同比仍多增533亿元。其他表外融资渠道中,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规模继续压降,合计负增1336亿元,环比多减726亿元,同比多减524亿元。
数据同时显示,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1万亿元,同比多增1474亿元,环比多增3300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多增,居民贷款需求恢复明显。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本月信贷增长略超预期,比去年同期多增的部分主要由中长期贷款贡献,中长期贷款新增1.37万亿元,同比多增5086亿元,说明信贷结构逐步改善。
分部门来看,企业部门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278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173亿和81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7348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2043亿和3595亿元,说明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效果开始显现;居民部门本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815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2772亿和2198亿元。“居民部门新增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较上月和去年同期都有所增加,说明经济逐步恢复带动了短期消费贷款和按揭贷款需求的增加。”温彬表示。
下半年货币政策怎么走
央行行长易纲在近日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曾透露,预计今年全年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融增量超过30万亿元,而上半年新增信贷、社融的规模就已实现全年预估目标的六成以上。这是否预示着下半年上述三大关键金融指标以及货币政策会有变化?
“推出两大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对实体宽信用的效果会持续体现,并将在7月新增信贷和社融规模方面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王青称,下半年为推动经济增速回归潜在增长水平(6.0%左右),夯实稳就业基础,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会进一步发力,边际宽松的整体方向不会改变,降息降准都还有一定空间。这将推动社融存量增速和M2增速进一步走高。
而更多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央行对信贷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信用最宽松的时候已经过去。
李奇霖认为,信用扩张未来要依靠实体的融资需求,供给端的政策红利要退出消失了。“现在企业部门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经营,现金流没有了问题,央行没有必要像过去一样实行非常态的、饱和式的宽信用政策。”
王一峰则认为,对货币政策要放弃“宽松幻想”。货币投放将由“总量充裕”向“总量适度”转换,通过改革办法推动存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不再过分需要通过“OMO-MLF-LPR”的传导机制,也不再过度需要通过降准来推动负债成本下行。未来资金端宽松的政策举措强度和频度均将减弱。
对于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取向,郭凯表示,货币政策现在更加强调适度。适度有两个含义:一是总量适度,信贷投放要和经济复苏的节奏相匹配,如果信贷投放节奏过快,快于经济复苏,就会产生资金淤积,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