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预测了未来3年全球经济的5种主要发展路径。全球产出以“倒J型”成长的机率最高,但其出现机率仍远低于其他结果可能性的总和。这类结果包括并未出现永久性产出损失的“U型”复苏、速度较慢的复苏,以及永久性损失远高于基本预测值的情境。
近日,全球资管巨头安本标准在一份报告中对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趋势做出了上述判断。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市场普遍的通胀预期,安本标准却有着不同的判断。
市场的通胀预期值令人存疑
安本标准投资管理研究智库主管JeremyLawson认为,疫情似乎使得全球的经济与政策秩序更趋于分散。早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之前,全球化的动能便已减弱。如今选民与政界人士皆发现“供应链过长”与“过度依赖外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正在逐渐消失。疫情造成的长期影响,如线上行业的加速发展,更多资源流向卫生体系等趋势相当明显,但除此之外,其他影响仍未明朗。
Lawson表示,本次衰退幅度或许是9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但持续时间应相对短暂。当封锁措施解除时,重新开放的经济活动便会随之复苏。因此,“重启部分经济”可能使得本次衰退后的成长率远高于典型的反弹期,且积极的财政与货币宽松措施,也有助于防范灾难性的破产危机发生。
全球主要国家都采取了财政和货币双宽松的刺激政策来应对疫情冲击,由此带来对通胀的担忧,Lawson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专家曾在全球金融海啸后提出类似的主张。事实上,那场危机释放了全球经济的大量闲置产能,再加上需求持续低迷,及其他结构性力量的驱动,已为劳动力成本与利润带来沉重的下跌压力。十多年后,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仍低于央行目标值。
“时至今日,情况依然相似。社会隔离措施尽管削弱了经济体的供给面,但也进一步削弱了需求面。此外,这类说法与各国央行的实际行动也不甚一致。量化宽松的目标并不在于支应预算赤字,而是在政策利率无法再降低时创造更宽松的金融环境。公开市场中的各种操作与调整货币供给成长率等量化工具,向来是央行的基本招式”,Lawson称。
在Lawson看来,量化宽松只是这类行动的自然延伸。此举最终是否会导致各国央行失去独立性,并成为政府融资的帮手?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情况几乎笃定会助长通胀。然而这种情况的发生机率是否高于“当前危机如同全球金融风暴那般引发通货紧缩”?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亚洲经济复苏可期
安本标准投资管理日本及亚洲经济学家GovindaFinn表示,虽然前路坎坷不容乐观,但有效的公共卫生应对措施、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内需消费增加这三大因素足以使亚洲更好地渡过难关。
Finn分析,亚洲各国的政策是发达经济体的“精简版”。由于亚洲各央行并不像其他主要经济体般受到接近于零利率的掣肘,因此具备加大政策力度的空间。韩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国的央行也开始着手购买资产,但迄今为止,这种债券购买行动在亚太地区尚算温和。
即使亚洲各国央行对入市的准备工作处于不同阶段,但这些资产购买行动的规模仍会逐步扩大。亚洲还有进一步扩大非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的空间。这类量化宽松(QE)措施是十多年前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一大特色,有助于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一些国家正在加强融资和信贷宽松政策,例如印度实施了长期回购操作。截至目前,这些计划的规模只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小部份,这一比例预计未来还会有所上升。
此外,相比以往的危机时期,亚洲各国的财政和治理状况都已明显改善,这让它们具有更强的财政实力来抵御这场风暴。公共部门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普遍在可控范围内,亚洲大多数经济体(日本、印度和新加坡除外)的比例在30%至55%之间,这表明亚洲公共部门还有举债空间,从而为刺激措施提供资金。公共部门及私营部门储蓄间的动态变化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私人投资的减少(即储蓄的增加),在不影响经常账户的情况下,政府举债的空间变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