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最难”的一届。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人,与去年相比多了40万人,再加上疫情的冲击,导致今年大学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在一年一度的毕业季,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全国20余位应届大学毕业生之后发现,今年找工作确实不易,不过优秀学生仍是就业单位的“抢手货”。
就业高峰下众生相
于洪(化名)是国内某高校2020届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今年年初以来,于洪一直通过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找工作。“总共投出了大概30至40份简历,也有一些公司给了回复,但都不是很理想。”于洪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合适的工作真难找。”
之前有几家北京的公司打算聘用于洪,月薪大约是3000元至4000元的水平。于洪认为,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3000元至4000元的月薪扣除租房子、吃饭等之外,根本养活不了自己,因此拒绝了这些公司抛出的橄榄枝。
“就业压力的确挺大的,如果家里不能帮忙,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的确是太难了,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至今还未就业。”某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应届毕业生高薇(化名)说。
高薇所在的班级共有38名同学,最新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38名同学当中,有10名同学已经就业,占班级总人数的26.32%;尚未就业的同学有28名,占班级总人数的73.68%。从已经就业的情况看,多数是与所学专业有关。另外,包括高薇在内的5名同学表示将参加公务员考试,有4名同学有考研意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发布《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印证了今年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报告指出,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求职申请人数增加,3月份毕业生开始进入春季招聘市场,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幅高达143.25%。综合来看,在疫情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两端均受到一定影响,使得一季度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郭佳(化名)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经济专业,今年3月,郭佳进入到了一家理财培训公司工作。“我们班有40名同学,其中有7、8人选择了考研,其他人现在差不多都已经有工作了。”郭佳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就业的确面临压力。所以我们班同学在微信群里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先找一份工作干着,等形势稳定了,自己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再找机会选择更好的工作岗位。”
郭佳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一切都要从零做起。除了极少一部分人之外,指望一出校门就能找到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恐怕并不现实,找工作还是应该现实一些。
在屡次碰壁之后,于洪听从了上届学长的建议,选择参与国家西部计划。“根据学长的经验,参与西部计划是一年一签,主要是在政府部门工作,但并非公务员。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会被保留,回来之后,同等条件下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是考研等,存在优先录取的机会。”据于洪介绍。
在于洪看来,自己的这种选择,算是暂缓就业一年,避过今年就业压力高峰。等到2021年,再视具体情况而定。
“慢就业”现象凸显
这种不急着找工作,而是四处游历或去支教,被业内视为“慢就业”,今年以来,该现象较为突出。
近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2020年上海大学生就业情况”显示,34%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其中90.4%选择继续深造后就业,9.6%选择暂缓就业(间隔一段时期再就业)。
今年年初刚刚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商科专业留学回国的张东也选择了“慢就业”。在家长的引导下,他报名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培训班,准备学习考证后再就业。“回国之后也投递过不少简历,亲朋也推荐过不少工作,但是没有很理想的。家长和我都希望向金融行业发展,所以选择参加金融培训班的集中训练。”
那么,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是逃避现实还是厚积薄发呢?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就业率和各大高校就业情况挂钩,我们国家把大学生毕业时间作为就业率的计算节点,可能有些过于急躁。实际上,从大学生毕业半年或一年后计算就业率,可能更为合适,更能真实反映就业情况。”
但是,也不能凭借“慢就业”的心态自我逃避,应要积极面对。在长春财经学院就业处处长耿子健看来,一些学生找工作困难重重,从某种程度而言,并非完全是客观因素影响的,很大程度是受到了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在现阶段,一些学生存在“慢就业心态”,眼高手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找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外,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采访时获悉,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求高校签订学生就业统计不能弄虚作假的保证书。但是随之又口头传达通知,要求今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能低于去年。
“要求今年的就业率不能低于去年,完全是视疫情于不顾了,滑天下之大稽。不低于去年的就业率,不搞虚假就业,不签订假的就业协议是不可能达到去年就业率水平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有资深教育从业者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