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全国两会重要精神,就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市场互联互通,以及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抗疫和实体经济等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湾区对话”栏目记者近日专访了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晓军。
“数字政府+金融科技”赋能广东高质量发展
南方财经: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并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对此,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有何具体的工作思路、重点安排和创新举措?
何晓军:今年初,新冠疫情的暴发给全国经济社会秩序带来了极大影响,尤其是酒店、餐饮和旅游等服务行业。广东作为外贸大省,进出口订单也大量减少。总体来讲,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
为应对疫情影响,在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方面,我局会同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贷款供给,延长还贷期限,鼓励金融机构对困难企业进行纾困。在抗疫期间,这些措施有力支持企业加大马力生产,广东省生产的防疫物资和机器设备约占全国60%-70%。我省复工复产速度较快得益于银行加大贷款投放。到5月末,广东省累计发放的抗疫专项再贷款达到321亿,占全国的1/10以上;前5个月广东省新增贷款1.53万亿元,占全国的1/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省金融部门在抗击战疫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稳就业、稳民生方面,我局还出台金融暖企18条措施,尽量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负担。我们要求小贷公司降低利率,商业保理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延期付息、延长融资租赁期限,典当行降低典当利率。这些措施对支持中小微企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南方财经:为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痛点问题,广东省率先构建“数字政府+金融科技”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模式,依托广东“数字政府”的数据资源,运用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手段,建立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目前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计划?
何晓军: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下称“中小融”平台)在今年1月2日正式上线后,虽然因为疫情的严重影响,推广工作受到一定限制,但是我局还是第一时间在平台上开设了疫情防控金融服务专区,定制了几十款防疫信贷产品。在上半年疫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通过“中小融”平台实现累计服务企业数34214家,累计入驻金融机构346家,发布金融产品893款,累计实现融资125.4亿元。特别是在智能融资板块,户均贷款只有22万,说明服务的的确是小微企业。去年以来,我们为支持中小企业做了大量的工作,把帮助中小企业当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重要的事情。
在“中小融”平台上线后,我们选择了9个地市作为首批试点推广的地区,我们投入了很大力量与当地政府合作,围绕平台运营进一步把贷款风险补偿等配套政策建立起来。针对我省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平台采取了不同的服务重点和模式,比如,在东莞,我们将通过跨境贸易融资模块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订单;在汕尾,针对其县域经济和革命老区特点,我们将在与珠三角配套的供应链金融和县域普惠金融方面支持汕尾中小企业发展;针对河源粤北生态发展区和特色农业发展需求,我们将在特色农业、绿色金融方面支持河源中小企业发展。
我们把这些特色地区挑选出来,准备在一个月内发挥省市联动作用,真正让“中小融”平台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服务,切实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缩短融资审批周期和降低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在加强“中小融”平台的推广,比如在微信等平台推送宣传。争取今年有百万家以上的中小企业在“中小融”平台上注册并得到服务,为受疫情影响的广东中小企业雪中送炭。
南方财经: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之一是新基建投资,您觉得怎么样利用金融手段推进新、老基建?
何晓军:就负债水平而言,广东省总体负债水平较低,有固定资产投资逆势发力的现实基础。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比,我省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粤东西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并不是特别好,尤其是高铁覆盖区域不广。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经测算,广东未来三年基础设施建设资本金缺口达上千亿元。
未来三年,我们想通过现代金融手段,运用好国企资源,用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广东建设。例如,推进机场、铁路、高铁这些部门混改,推动新型信息通信等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还有设计联合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广东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希望,未来广东省交通更为便捷,有更多通用机场、高铁通达到每一个市县,尤其是粤东西北,以及实现环珠三角高铁和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我们已经邀请了相关投资银行为广东省做了各种募资方案。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便利金融制度安排吸引更多境外低成本资金,包括保险资金来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相信在金融助力下,我们一定会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便宜、更长期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