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小康。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小康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再是个梦想。2020年,虽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毫不动摇,要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小康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目标和信念——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小康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有关联,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等,无不体现着小康。
本报自即日起,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栏目,聚焦决胜全面小康给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带来的变化。
广东脱贫攻坚成绩单背后,是通过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通过教育扶贫实现授人以渔,通过就业扶贫斩断穷根。
刘逢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原本凋敝不堪的清远市水西村,几年不到竟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在他看来,水西村的变化可以书写一部农村脱贫奋斗史。改革开放后,水西村大部分年轻人都跑去珠三角打工,久而久之人口便流失了三分之二,大片土地撂荒,村民集体年收入刚到5000元标准,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
在脱贫攻坚实施后,水西村通过产业扶贫、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摘了贫困帽子,年轻人陆续返乡搞起了农家乐,大片荒地承租给外来企业,村民集体年收入也一跃跨入150万元的门槛。
水西村仅仅是广东脱贫攻坚事业中的一个缩影。回首2010年,广东全省有3409个贫困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户有70万户316万人,200多万农民居住在危房和茅草房中。
如今,广东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高至每年6482元,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全省超过161万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在受访专家看来,广东脱贫攻坚成绩单背后,是通过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通过教育扶贫实现授人以渔,通过就业扶贫斩断穷根。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三贵对广东脱贫攻坚工作颇为赞赏,将其评价为解决相对贫困的“广东经验”。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10周年,在这些成绩之下,接下来广东仍有硬仗要打。
直播入户电商进村
水西村的脱贫故事在广东颇有代表性。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农民率先洗脚上田涌入城市,大部分村庄都经历过年轻劳动力流失、土地荒芜的难题。
刘逢明在回到水西村之前,也早已成为城里人,在清远市区结婚生子,有了稳定工作,只是偶尔回到乡间。亲眼见证村子的衰落后,刘逢明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什么。
直到2015年夏天,40岁的刘逢明去了一趟浙江安吉的水口村,他一下子被当地乡村美丽的景色与人文震撼了,小桥流水掩映下的江南风情,为这里带来了熙攘的人流,乡村旅游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巨大回报。
“我小时候水西村也是一派山水田园,河水清、稻米香、民风淳朴,为什么不能像人家一样搞乡村旅游呢?”刘逢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水西村到清远市区也就几十分钟路程,离佛山、广州也不过几小时车程,只要找到合适的产业就一定能够重振水西村。
2016年下半年,刘逢明自掏腰包拿出几十万成本,开始清挖水塘淤泥、拆破旧砖房、建文化广场、打造芦笋种植基地……环境美了,游客来了,刘逢明的农家乐也旺了。
在刘逢明的带动下,村里搞起了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建起了一批芦笋、无花果、蜜丝枣、百香果及红心蕃石榴采摘基地,一家香港的有机农业公司也看中了这里的环境,搞起了高品质农产品种植。产业提升,大部分村民在家门口有了工作,忙的时候甚至需要到邻村雇人干活,附近的村子也纷纷开始模仿起水西模式。
如今的刘逢明,一边担任石潭镇水西自然村的乡村新闻官,一边还在经营着快手直播账号,他自己拍的一条踩玻璃栈道的视频吸引了185万次观看。
水西村所在的广东清远市,近年来借发展农村电商让当地的农副产品成了网红畅销货,带动了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清远市电商产业的井喷式成长,其网络零售总额从2016年的15亿元飙升到2019年的26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1%。
直播入户、电商进村背后,反映的是广东脱贫攻坚思路之变,不再是一味输血,而是通过产业升级带动村民自我造血。
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汪三贵认为,那些无能力、无意愿自负盈亏的贫困户往往是脱贫攻坚的重点与难点,需要通过社会攻坚合力带动市场主体在贫困村发展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往往可以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效果。
在政府层面,广东陆续推出了“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等一系列工程,希望通过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全省40多万贫困人口转移就业。
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介绍,通过深入开展脱贫技能培训,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5042名,健全“1+N”(1个致富带头人+N个贫困户)带贫机制,通过传授经验、输送知识、培养技能等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本领。
陈井清是广东清远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村民,他抓住村里发展桑芽菜产业的契机,从致富带头人许万红身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