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通车,沪苏通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再度扩容,为长三角一体化按下了“加速键”。
“长三角一体化涉及多方面,交通互联互通是最基础的,必须具备的硬件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院研究员杨涤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的交通互联主要是核心城市之间,如今交通网络更加精细化,夯实了长三角一体化最基础的互联互通。”
据悉,沪苏通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也是京沪第二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设分一期和二期推进,赵甸至黄渡段为一期工程,正线全长137.5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设赵甸、南通西、张家港北、张家港、常熟、太仓港、太仓、太仓南、安亭西9个车站,预留常熟东站。
随着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南通至上海间铁路出行径路“曲线变直线”,不需通过南京中转,南通到上海的铁路出行最短时间将从3.5小时左右缩短到1小时6分钟,南通正式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
沪苏通铁路使得苏州所辖张家港、常熟和太仓三市同时接入长三角铁路网,终结了“地无寸铁”的历史,大步迈入“高铁时代”,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质的飞跃”。
南通迎来新机遇“南通一直想要融入苏南,对接上海,但交通是一大瓶颈。沪苏通大桥和沪苏通铁路的通车,标志着长江两岸南京长江大桥以东进入了南北相通、东西交汇的运行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何建华认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它连接上海,朝南又由“通苏嘉甬”铁路连接宁波。今年底,当盐城到南通的盐通铁路开通运行,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将会成为从上海经苏州到南通,连接盐城、连云港、日照、青岛直到烟台的沿海大通道的关键性节点工程。
何建华指出,沪苏通铁路的开通后,南通要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重点做好“通”“融”“聚”“创”四篇大文章。
“首先,长三角已经进入长江口发展时代,南通目前已有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和沪通长江大桥三条过江通道,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接下来,按照国家和江苏的部署,南通将会有8个过江通道,呈现‘八龙过江’格局,届时将真正实现‘朝南通’。”何建华进一步表示,“‘通’了以后要融入苏南。苏南在改革开放以后创造了苏南模式,承接了上海的溢出效应,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南通要真正融入苏南,并在此过程中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
何建华表示,沪苏通铁路通车后,南通将成为一个枢纽型平台性的城市。“所谓枢纽型平台型,就要有集聚效应,要聚集好的资本、科技、人才、产业。南通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打造南通,立足此前城市化发展的成果,但不是简单地复制。”何建华称。
何建华指出,所谓“创”,就是要创新,追求一流。南通迎来了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的良好战略机遇,要抓住机遇,争取机遇,用好机遇,就需要更具有创新活力。
轨道上的长三角“高歌猛进”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铁路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
今年长三角铁路建设动作不断,轨道上的长三角一路“高歌猛进”。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正式通车,标志着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河南、安徽、浙江三省实现高铁“无缝对接”,加速了长三角与中部地区连通。
同时,6月以来,长三角多条线路迎来开工。6月5日,横穿长三角示范区的沪苏湖铁路开工;6月12日,盐通高铁开始全线铺轨,预计今年底开通。据悉,除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和沪苏通铁路外,长三角铁路今年还有合安、连镇南段,衢宁等6个铁路建设项目,新线里程逾1000公里。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出行便利,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同时,交通互联互通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拥有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发达的城市群,是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交通互联互通,能够进一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畅通,并盘活各城市的资产及生产要素,进而增进区域内部及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商贸往来,优化长三角地区要素的聚集和配置,进而带动各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付一夫指出。
“随着我国进入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长三角旅游业也在缓慢复苏,新的铁路段通车无疑给旅游业带来利好。”杨涤表示,“这种走向精细化的交通互联互通,为城际之间尤其是中小城市与核心大城市之间人员、商业、旅游等往来提供了便利,其中蕴含的经济复苏和增长机会值得期待。这将促进中小城市乃至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