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冠追踪项目公布的数据,当地时间6月30日,美国报告的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数超过了4.4万例。当日白宫卫生顾问福奇博士(Dr.AnthonyFauci)表示,美国“没有完全控制住”新冠大流行,如果疫情以目前的速度继续下去,每日新增感染病例可能会超过10万例。
截至目前,全美已有至少19个州暂停或回撤了重启经济的计划。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监测,在过去七天内,已有36个州的平均日增病例数出现上升,其中有15个州在周一(29日)录得创下新高的七天平均新增病例数。在疫情最为严重的亚利桑那州、得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一些酒吧、餐馆和海滩已按要求关闭。即使是在病例数平稳下降的东部,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也要求来自16个州的访客在抵达后进行检疫隔离。
为何美国部分州在未达到联邦制定的指导标准时便重启经济?美国这一次疫情反弹何解?第二波疫情是否会到来,届时如何应对?如果没有疫苗,我们是否要依靠“群体免疫”?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记者专访了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西东大学(SetonHallUniversity)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暨全球卫生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黄严忠。
黄严忠认为,由于长时间的封禁措施带来的疲乏,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疫情在心理层面已经结束了。而疫情的反弹,的确会损害消费者重新走出家门的信心。对现阶段的美国来说,若想抑制病毒传播的情况,只能通过大规模的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第一财经:一些州在开放之后出现了新增病例再次上涨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黄严忠:南部和西部一些州在重新开放经济的时候疫情还在上升期,而美国并没有出台强制性要求居民隔离在家的政策,这样就相当于煮了一锅“夹生饭”,从数据上来说封禁措施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在重新开放后病例上升,我认为是一种必然的情况,这样实际上是会挫伤消费者信心的。
但一部分州在病毒未被完全遏制时就重新开放,也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如果长期封闭下去,美国的经济是吃不消的。美国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在失业率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即使有联邦政府对失业人口的补助,情况也是不可持续的。再加上11月就要举行总统大选,长期封闭下去对选情也不利,所以经济重启在当时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从老百姓的心理上来说,我看到一位美裔华人说得很有道理,“从心理层面来说,很多人认为疫情已经结束了”。大家从心理上可能已经接受了开放后疫情会有反复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更愿意把新冠病毒看作每年都会有的流感来对待。在重启后,如果有比较严重的反弹,也还可以再重新进入封禁措施的阶段。
第一财经:由于重启经济后新增病例数反弹,美国十余个州都暂停或回撤了原本的经济重启计划。应该如何在兼顾经济的同时重新开放呢,这两者是否有一个最优解?未来的再重启是否会比第一次更加谨慎?
黄严忠:实际上是不存在所谓最优策略的。从封禁之初到现在已经差不多4个月了,即使不考虑民生经济,民众从心理上也无法再承受了。我一个朋友是经营养老院的,他告诉我,新冠疫情暴发后,许多老人不得不回家居住,生活和精神上都大不如前,纷纷问养老院何时重新开放。
在重启方式上,目前很多专家都认为全球基本还是处于第一波疫情中,并没有到第二波的阶段,并且似乎认为第二波疫情在理论上会更具传染性。我认为,除非新冠病毒出现变异而且变得更具传染性、毒性更大,否则总的趋势还是会向平稳的情况发展。
无论采取社会隔离还是全民免疫的措施,总体来说,经济社会是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一些波动在所难免。
第一财经:第二波疫情会到来吗?届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黄严忠:目前大部分的推断是根据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情况来预测的。当时,西班牙流感的第一波疫情较为温和,第二波更为猛烈,大部分破坏性影响也是第二波疫情造成的。我们目前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很难再现当年那样大规模的伤害。因为当年的医疗技术还很落后,抗生素尚未被发明,也没有所谓重症监护室(ICU),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一个世纪前发生的数据来推断现在,这是不科学的。
至于应对方法,我们要看病毒是否变得更有攻击性、毒性更大,是否更能在社区中传播。但是通常来说,高致命性和强传播能力是无法共存的。总之,我们第一要看病毒是否发生变异,如果是的话,疫苗的有效性就会打折扣。第二,是否还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如果这一方面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案的话,就只能靠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老办法了,即社交隔离。除此之外,我们的工具箱里也别无他法了。但届时,疫情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不光会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对政治社会和国际关系也会产生巨大冲击。不过,必须要补充的是,西班牙大流感只在地球上持续了18个月左右就消失了。
第一财经:美国各州从4月底到5月初就开始陆陆续续重启了,但当时仍有一大部分地区未能满足联邦政府制定的重启标准,也就是14天内报告的病例数/检测阳性率处于下降趋势。直至现在,也还有一些州不符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