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主要经济体陆续解除封锁措施,全球经济逐渐步入复苏轨道。高频数据显示四五月份以来经济活动已触底回升。预计全球GDP同比增速可在今年二季度探底(-8.6%),并于明年一季度回升到疫情之前3%的增长水平。
在第二波疫情下,全球还能V型复苏么?疫情如何在长期重塑全球和中国经济?世界地缘政治新趋势对产业、公司策略有何影响?
全球经济将呈现V型复苏
本轮经济衰退和复苏总体将呈现V型,原因有三:
第一,此次危机本质为疫情引起的外部冲击,而非内生冲击。虽然疫情隔断措施造成经济活动的停顿,但相比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此次危机前,发达经济体内部失衡情况较为温和,金融系统更为稳健,居民杠杆率处于合理区间,因此经济恢复的速度较快。
第二,当前企业去杠杆压力较为温和。全球非金融私有部门的杠杆率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已迅速下降,并于近几年保持平稳,使此轮周期中企业去杠杆压力减缓。
第三,政策力度强,货币财政双管齐下。此轮周期各国经济刺激应对迅速,短短四个月内,全球政策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同时,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财政和货币刺激协调配合,双管齐下,一改过去十年总是货币雷声大、财政雨点小的特点。最主要的四个发达经济体的总财政赤字,会从2019年占GDP5.6%的水平扩张到今年的16.9%的历史高位。同时,四家主要央行今年和明年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将达到GDP的28%,远高于金融危机时的7.1%。
目前市场仍对V型复苏存在疑虑,尤其是担忧一些国家疫情复发、消费承压、后续政策刺激力度难料等三重阴霾。对这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
首先,疫情如有二次复发现象,在多数国家范围可控。跟疫情初期相比,目前各国核酸检测能力大幅增强,疫情追踪手段提升,推行社交疏离措施也更有针对性,重新进入一轮大规模封城停摆的可能性较低。同时,目前医疗系统面临的压力已大幅缓解,公共卫生部门能够未雨绸缪。此外,疫苗研发上的进展也可能为全球打赢这场战役带来曙光。
其次,消费者行为稳健复苏。目前一些经济体大规模的失业潮以及常态化的社交疏离措施是否显著拖累消费复苏?2008-2009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经验显示,消费可领先于就业市场回暖。美国的消费在2010年三季度已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当时其失业率相对峰值水平仅有微弱改善。同样,欧元区消费水平在2010年四季度已基本恢复,即便失业率一直稳定在10%左右。另外,此次危机之前家庭资产负债表相对稳健,再加上政府针对受困群体推出了大规模财政刺激,这都为消费复苏托底。当然,常态化的社交疏离措施将会拖累特定行业消费(国际旅行、室外娱乐、线下购物),但消费行为的转变将会催生新的消费增长点(如在线消费、周边游、国内游),部分对冲其他消费行业的损失。
另外,政策刺激料可持续。鉴于目前一些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产出缺口仍然很大,各国政府将继续采取积极的政策取向。以美国为例,预期今年还有1万亿美元的新增财政刺激,这将把政府的赤字规模推升到194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疫情或将从三个方面重塑发达经济体
劳动力市场及劳动生产率:此次危机使得发达经济体在家办公模式更为普及,并可能使之前因故脱离劳动力市场的部分群体(如女性职工)重新就业。儿童抚养问题过去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以及收入水平,在家办公的普及将有利于女性职工就业增加并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另外,此次冲击将可能迫使企业加速向在线商务模式转换,并采用高效率技术如云计算、自动化、大数据等提升生产率。疫情之下服务业首当其冲,尤其是餐饮、酒店等行业,消费者风险偏好增加以及中小企业流失恐将导致餐厅及其他服务机构减少,但考虑到这些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速明显低于制造业,整体经济结构反而可能变得更有效率。服务业也将被迫采取更为有效的线上模式。
消费行为:在家办公的普及将会对不同行业造成深远影响。如服装、在外餐饮、交通等行业,可能面临消费者削减相关支出的影响。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也将促使家庭增加防御性储蓄。
居住行为:在家办公消除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员工可以选择更为偏远的地区作为居住地。对于仍然倾向于城市生活的人群来讲,在家办公可能会促使其青睐独立租住房屋,以释放更多工作空间,尽管这种选择受到支付能力的约束。
中国比其他国家先步入复苏轨道
由于疫情较早得到控制,中国相比其他国家提前步入了复苏轨道,制造业和建设投资两大引擎已早在四月便已经恢复。接下来接力棒交给消费和服务业。预计GDP同比增速将于二季度由负转正,并于今年四季度达到约6%的潜在增长水平。全年增长达2%,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增长的。
当前中国经济全面复苏仍面临就业和外需两大挑战,但也不乏亮点:
其一,减税降费、境外消费回流,就业压力缓解。笔者预计,下半年消费增速将显著改善,这得益于减税降费政策对中小企业及就业的正向作用,前期被压制的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以及疫情下境外旅行减少带来的消费回流。中国消费者每年在境外花费约2600亿美元,贡献了全球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