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范围不断扩容,从1+6到1+7再到1+8个城市,这个90分钟的通勤圈跨越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上海大都市圈或将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路,并且对标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等世界级都市圈。
6月28日上午10时30分,连接上海市嘉定区和江苏省太仓市的城北路正式开通。这条省际断头路打通后,从嘉定城北路前往太仓岳鹿公路的通行时间,由原来的近半个小时缩短到5分钟左右。
太仓市由苏州市代管,在上海大都市圈构想之初就被包含在内。2016年至今,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范围不断扩容,从1+6到1+7再到1+8个城市,这个90分钟的通勤圈跨越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上海大都市圈的扩容有哪些考虑?
“高质量”和“同城化”是上海大都市圈发展中的关键词。仅从2019年GDP来看,上海以及周边6城已挺进全国城市30强,但是传统产业的增长是有极限的,要想成为世界级的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内的各个城市已经不能再靠单打独斗。
合作还是竞争
上海大都市圈至少经历了三次扩容。
201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中提出,上海将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1+6”个城市协同发展大都市圈。
2018年,上海市同江浙两地酝酿出台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把湖州纳入范畴中。
又是两年过去,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初上海市发布了长三角一体化实施方案,再提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这次再将常州收入圈内。
上海大都市圈为何一扩再扩?
放在全国来看,上海大都市圈9个城市经济数据都十分抢眼。
2019年GDP30强城市中,上海、苏州、宁波、无锡、南通和常州6城上榜。未上榜的3城中,嘉兴GDP达到5370.32亿元,离排名30位的温州(6606.11亿元)相差无多。舟山GDP为1371.6亿元,尽管在上海大都市圈中排名最末,但是发展势头很猛,9.2%的增速位列浙江第一。不仅如此,无锡、苏州、上海、常州、宁波都已迈入人均GDP2万美元俱乐部。
从历史因素看,这些城市与上海在历史、文化方面有广泛联系与认同。比如,南通常谈自己是“靠江靠海靠上海”,崇明岛北部还有两个乡镇启隆镇和海永镇隶属于南通,而宁波曾经是上海人眼中的“外婆家”。
多年来,这些城市与上海的经济联系、人员往来也十分紧密,并且都以上海为核心进行接轨。
“上海建设全球城市,需要有更大的腹地空间,特别是港口资源、生态资源予以支撑。”上海社会科学院副主任王振说,宁波、舟山、南通的港口资源,湖州的太湖资源,可以大大增强上海大都市圈的独特优势,形成一个更具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
可以说,把这些城市纳入上海大都市圈更多是顺势而为。
有一种说法是“离上海越近经济发展就越好”。合作还是竞争?这一问题一直摆在周边城市面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资深研究员张燕生回忆,在上海与浙江共建洋山港时,就有宁波的相关人士向他表达不解,北仑港港口条件非常好,为什么要在同一地区发展另一个超大规模港口?两港口地缘位置相近,或多或少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削弱北仑港航运中心的地位。而上海当时希望能够打造东北亚或者是东亚的航运中心。
20年后回头看,张燕生认为,北仑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没有被削弱,北仑港和洋山港共同形成了一个长三角的国际航运中心。“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想填‘三分地’,就可能会形成恶性竞争,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会被边缘化。”
宁波已经向上海靠拢。2000年6月21日,浙江省政府决定建设跨越杭州湾的大桥。8年后,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运营,在沪甬两地之间架起了一条海上高速公路大通道,沪甬两地的行车时间缩短到到2个多小时。
如今,全长约177公里的沪舟甬跨海大通道已被列入规划,建成后将可以从上海临港经大洋山、舟山直达宁波北仑。
为何是90分钟通勤圈
多重因素推动下,上海大都市圈范围不断扩容,最直接的表现是通勤圈的扩大。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以及交通条件的变化,是影响都市圈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都市圈通勤时间以1小时为宜,长轴半径不超过50平方公里。
1小时通勤圈是都市圈常见的规划标准,为何上海大都市圈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提出90分钟通勤圈的概念?
多位学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1小时通勤圈并非一个绝对标准,可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
“它很大程度体现了上海大都市圈的多样性和差异化。”张燕生认为,上海影响力足够大,通勤圈的扩大并非上海城市功能的扩散,仍是一种集聚。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将一些非核心功能配置在周边地区,反而促进资源和要素进一步合理多元化高效配置。
张燕生表示,90分钟通勤圈内分成了多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