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又一次成为被热议的话题。在产业横向比较的同时,我们不妨在供给和需求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和状态。业内认为,我们目前面临的全球产业链的负面冲击主要体现为需求冲击而非供给冲击,疫情也将打乱产品的生产周期,使这种对需求的冲击更加雪上加霜。
不过对于中国来讲,也未必不是机会,正如本期嘉宾,华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牛播坤所言,中国目前是简单产业链的全球性供给中枢,需求一旦受冲击,将对简单产业链造成较为严重的连锁效应。但复杂产业链工序的差距较小,中国有望在高端产业链上进一步攀爬。
疫情下,中国哪些行业将面临较严重的冲击?是否存在产业链外移风险?疫情背景下,如何把握已经到来的电子产业周期?产业链区域性分化是否会越发明显?第一财经《首席对策》对话华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牛播坤。
牛播坤的主要观点:从地理维度看,全球产业链的分工正趋向于区域化,区域分工正在边际上不断替代全球分工;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方式,预计将朝着简单产业链下游低附加值环节转出,较复杂产业链趋向区域化,极复杂产业链仍然延续全球化的格局。
进口下挫中间品相关加工贸易增速将逐步回落
第一财经:牛总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首席对策的专访,首先我们看到前5个月的外贸数据里面,进口数据一直处于递减状态,我们都知道进口方面的中间加工产品占的比例较大,这个数据显示我们的哪些产业或者产业链的哪一部分出现了问题?
牛播坤:事实上我们就是关注进口的同时,一就像你刚才说到的中间品,那么往后看的话,也就说进口的增速的下降,它实际上反映了当前出口其实还不错,但是进口的增速再下来,就表明我们现在实际上还是在消耗一些存量的订单。那么往后看的话,实际上从历史来看,每次出口不好的时候,进口增速回落的速度的确是要高于出口的增速,那么具体到行业实际上也就是像你刚才提到的这些中间品相关的一些加工贸易,比如说我们看到从一季度以及到四五月份维持相对比较高增的这种机电,往后看我们估计它的增速会逐步的回落。
疫情打乱电子产品走强周期但东亚已经形成较固定产业链
第一财经:现在我们从数据上看,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其实是一个电子产品的增长周期,应该说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周期,在中国的疫情可能跟全世界相比得到一个率先控制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来把握这个周期?
牛播坤:事实上从今年的数据来看,其实已经体现出了就是说有所走强的,比如说我们看到手机的需求其实今年还是偏强的,但是要考虑到整个疫情的冲击,它对整个电子产业的影响不仅是来自于供给侧,应该说更重要的还是在于需求侧。也就是说在整个全球受到疫情的影响,总需求回落的情况下,实际上我们也很难有所作为,光是解决供给侧的问题,但是整个需求在回落的情况下,实际上机遇本身还是很难去有一个说超预期的表现。//这两方面还是需求的影响更大。因为从电子产业链本身的特征来说,就我们从他的分工特点来看,电子产业链实际上他比较明显的呈现一个东亚分工,也就是说日本、韩国,包括中国台湾中国大陆是整个电子产业链当中,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个在东亚内部就完全可以实现区域分工,那么目前来看,整个东亚的这个部分是相对比较稳定,也就是说供给侧其实没有出现明显的瑕疵,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需求的压力。
东亚在产业链分工上已形成稳定闭环状态
第一财经:您的研究提到了“疫情压力”测试,强调了现在以中国大陆为核心的“东亚供应链”未来会更加稳定,怎么来得出这个结论?
牛播坤:首先就是说我们说为什么东亚产业链在这次新冠疫情,如果说它是一个压力测试的话,整个东亚的产业链表现的是相对比较好的。首先是来自于我们说东亚国家和地区对疫情的管控在全球范围来看是相对比较有利的,其次就是东亚自身形成了一些相对比较闭环的稳定的产业分工关系,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最为有代表性的当然是电子,其次包括我们看到在化工、机械这些领域,实际上我们看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的数据,我们都看到其实有大量的中间品的贸易在发生,也就是说实际上除了大家比较广泛关注的电子,在化工的领域,在机械的领域,东亚国家和地区都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区域分工合作的这样一个形态。
区域合作化深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第一财经: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接下来产业链的区域性分化会越来越明显,比如说除了您刚才说的东亚一块,欧洲一块、拉美一块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牛播坤:实际上这就需要回答这个区域化和全球化,这两个内容本身就是一个相伴相生的一个趋势,因为实际上全球化就是更大范围内的区域化,而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从应该说从全球化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看到全球化在加深的同时,不少区域其实它的区域合作都是在深化的,典型的比如说东亚,当然还有欧盟,特别是近两年崛起的东欧国家,也对整个欧洲内部的区域化形成了很大的贡献,包括北美、墨西哥,至于美国的作用其实都在体现这个区域化。区域化跟全球化它是两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