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多措并举打造可持续发展新名片
时间:2020-06-24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九曲的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一路欢歌向东,却在河套平原逆流北上,在中华大地上完美地画出一个“几”字弯,缔造了锦绣繁华的塞上江南。鄂尔多斯便位于这个“几”字弯中,整个城市宛如黄河母亲捧于怀中的一颗明珠。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敕勒歌》因真实再现内蒙古大草原的壮美画面而传唱了千年。驶入新时代,作为草原明珠的鄂尔多斯市,为建设一座“绿色、和谐、宜居”的国际之城,正撸起袖子加油干。

以“治沙增绿”引领可持续发展

6月8日至10日,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晓彤等一行人组成调研组前往鄂尔多斯市,围绕鄂尔多斯市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农牧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开展专题调研,为《中国城市人居蓝皮书(2020):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11进展报告》提供案例素材。调研组围绕鄂尔多斯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创建工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及沙漠化地区如何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农牧民人居环境提升等议题,与鄂尔多斯市市长斯琴毕力格进行了座谈。

“我们这次申报创新示范区,是以‘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为主题,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和能源产业链条延长为主攻方向,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探索鄂尔多斯市健康宜居的秀美草原明珠、绿色清洁的现代能源之都、惠民富民的和谐幸福家园、开放包容的草原文化胜地的新路径新模式。”斯琴毕力格在座谈会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据介绍,鄂尔多斯境内有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两大沙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是全球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几十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增绿与提质并行”,沙漠扩展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从4.6%快速增加到26.9%,植被覆盖度已超过70%,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举办,向全球发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鄂尔多斯宣言》,认可了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绿色经济”模式。库布其沙漠已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极大地提升了鄂尔多斯市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张晓彤表示,鄂尔多斯市通过荒漠化防治与现代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两手”持续发力,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路子,探索出一种集荒漠化防治与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于一体的新模式,将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最安全、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形成黄河流域生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当前,‘生产方式绿色化程度低,影响制约荒漠化防治提质增效’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制约绿色发展质量效益’两大问题,是制约鄂尔多斯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斯琴毕力格认为,通过创新示范区建设,破解这两大制约,既可以为全球贡献中国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鄂尔多斯样板。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南开大学副教授邵超峰表示,鄂尔多斯市建设创新示范区,也是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将为推进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荒漠化治理提质增效提供长效支撑力,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希望“鄂尔多斯方案”能成为可复制、可推广、可分享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范例。

以“厕所革命”改善人居环境

宽敞干净的水泥路取代污水横流的土路,整齐的垃圾桶取代随意堆放的垃圾堆,舒适干净的卫生间取代臭气熏天的土厕所……走进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敏盖村,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过着舒心的现代生活的村民们脸上的笑容。

“我们家有五口人,除自己和老伴儿外,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成家立业了。家里有20亩地,还有5头猪和56只羊。”70岁的敏盖村村民訾有福老人和记者唠起了家常,“过去院门口对面就是旱厕,夏天太臭,冬天太冷,冬天晚上起夜是最愁人的事儿。如今家里安了水冲式厕所,在屋里就能上厕所,既方便又干净。”他还说到,前年9月旗政府按照统一标准,给他家补贴4500元,统一安装玻璃钢化粪池,配套建设排污管道等设施,他家不用花一分钱就用上了水冲厕所。

事实上,像訾有福老人家里这样的变化,在敏盖村是普遍的事。“现在敏盖村人均年收入18816元,而像訾有福这样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现在村民基本都能享受医保,自来水费每年也就200元。”敏盖村党支部书记韩文兵向记者介绍说。

在对各个乡村开展“厕所革命”的同时,伊金霍洛旗还建立了“户分类、村集中、镇转运、旗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垃圾处理体系。各镇在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上实现有经费、有机构、有设施、有队伍、有制度、有监督、有奖惩、有效果,初步实现户有垃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