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下半年全球经济将进入复苏阶段,中国和东亚经济体复苏最快,其次是欧洲、美国,最后可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
本轮经济复苏是一种“非典型”复苏,在经济复苏的阶段,供给端复苏快于需求端,形态上V型概率大。
我们预测今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到6%左右,但需注意的是,它的不确定性区间为±2.5%。
明年下半年或者后年,今年投放的信贷将变成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可能会带来一些金融风险。
以房地产来稳定增长,无疑是饮鸩止渴。
6月22日,中金公司举办了“走出疫情:机遇与挑战”宏观策略线上媒体见面会。在该会议上,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谈及下半年宏观经济时表示:“中国下半年经济复苏的态势是比较明确的,但本轮经济复苏是一种‘非典型’的复苏。”对比中美两国M2货币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彭文生认为中国主要是依靠信贷扩张,但信贷扩张本身存在政策“后遗症”,明年下半年或者后年,可能会对经济增长构成拖累。
本轮是“非典型”的经济复苏
下半年全球经济将进入复苏阶段,中国和东亚经济体复苏最快,其次是欧洲、美国,最后可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但这一经济预测也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本轮经济复苏是一种“非典型”的复苏。疫情这种公共危机引发了经济衰退,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供给驱动,这跟一般意义上的需求驱动经济周期,是不同的。在经济复苏的阶段,供给端复苏快于需求端,所以供大于求,呈现供给过剩的态势。
我们总体判断供给的复苏快于需求的复苏,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在“新冠”疫苗研发出来之前,人们还是会减少被病毒感染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出行以及不必要的消费。所以,在有效的疫苗出现之前,消费难以全面复苏。二是疫情期间增添了很多新债,债务是要还的。经济复苏阶段要如何还债?企业就会加快复工复产,以增加收入去还债,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资本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和消费。这两方面是导致在复苏阶段供给快于需求的原因。
今年四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6%
我们预测今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为6%左右,它的不确定区间会有正负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有几种情形,可能是6%;可能是4%,甚至4%以下;也可能到8%,或者8%以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区间。
这样一个形势判断对宏观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是供大于求,通胀压力小。一季度是负6.8%的增长,四季度预测同比增长6%,区间变化将近13个百分点,按照过去的规律计算,经济增长要加快13个百分点,通胀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这一次通胀压力小,甚至有所下降。
我们刚才谈到在经济复苏期,供大于求,这个时候政策有两个选项,一是货币放松自然利率。货币放松,利率下降。二是财政直接增加需求,提升自然利率。我们看中国今年整个赤字率明显上升,而且中国的财政扩张政策主要落地在下半年,所以短期对利率有一定支撑。
长期来看,信贷扩张或对经济增长构成拖累
中期来讲,不仅关注今年下半年的增长,我们也要关注明年甚至后年,政策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后遗症,有一些负面的效果。
疫情期间中美双方的M2货币都在大幅扩张,但是这背后的驱动力是不一样的。美国的货币增长主要靠财政扩张,中国的货币增长主要靠信贷扩张,这两个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信贷比例在2017年以后是相对平稳的,但是今年开始的几个月里,信贷比例再一次大幅上升。
但信贷扩张有个问题,就是它对经济的支持是不持续的。短期内它确实为企业、个人提供现金流,为经济提供了支持。但在一段时间之后,需要还款付息,这就导致消费和投资端的现金流减少,对经济是一个拖累。所以,明年下半年或者后年,今年投放的信贷将变成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就可能会带来一些金融风险。
信贷扩张带来的后遗症,一是债务的问题,企业短期债务上升;二是房地产泡沫加重。信贷往往需要有抵押品,而房地产是最好的抵押品,所以信贷扩张往往是跟房地产联动,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未来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房地产泡沫风险可能会更加严重。以房地产来稳定增长,无疑是饮鸩止渴。
经济复苏要考虑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思考宏观政策方面,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从根本来讲,财政和货币信贷之间如何保持平衡?财政扩张是增加政府债务,但是它是增加企业和家庭的净资产。而现在的信贷宽松政策是在增加企业和家庭的负债,所以真正的帮助实体经济的政策还是要依靠财政。
今年,全球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财政赤字率上升的幅度,全球经济都在考察。相对信用来讲,无论是从经济周期下行,还是金融周期下行,还是考虑到西方国家利率零下限的问题,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要求财政扩张。
从美国来看,除了美国政府的财政扩张,美联储的资金的一些操作也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美联储在市场上购买风险资产,买企业发展债券,银行发放贷款给企业,美联储承担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如果这个企业还不上钱,那么这个贷款的损失最终由美联储来承担。所以,实际上美联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