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广交会期间,已经有不少贴牌代工的外贸企业开始转而致力于打造自有品牌,也有不少老外贸品牌通过转型升级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广交会正在成为塑造中国品牌的新平台,使得广交会上的贸易产业链和价值链快速向两端延...
广东阳晨集团董事长姚中沃绝对算得上是广交会“老人”。
1987年,南京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姚中沃被分配到广州某央企任国际商务经理,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广交会。这一参加就是33年,从未缺席。
1994年的广交会上,姚中沃在海外采购商那里获取了一条重要信息:欧美市场对不粘锅有大量需求,但国内还未有任何厂家生产。这条信息成就了如今的阳晨集团,作为国内最早生产铁质不粘锅的企业,其产品进入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高端烘培模具市场占有率高达70%。
“广交会就是阳晨集团产品通向世界的窗口,从默默无闻的外贸小厂到知名品牌,可以说,是广交会见证了阳晨的成长。”谈及33年的广交会“情缘”,姚中沃不胜感慨。
阳晨集团并非个例,中国许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加工到品牌出口的外贸企业都有着类似成长经历。
从1957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127届的广交会,不仅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更是激励众多外贸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阵地,崛起一大批外贸名品牌。
今年广交会首次网上办展,记者在这次特别的展会上发现,已经有不少贴牌代工的外贸企业开始转而致力于打造自有品牌,也有不少老外贸品牌通过转型升级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广交会正在成为塑造中国品牌的新平台,使得广交会上的贸易产业链和价值链快速向两端延伸。
代工厂加速转型
直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数月后,广东金辉刀剪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辉刀剪”)的管理层才体会到真正的焦虑。
作为一家典型的外贸代工企业,其年产值高达4亿元,每年80%的订单来自替欧美企业代工。往年3月份,公司海外订单多到可以排到4-5月份,今年如此好景已不复存在。
金辉刀剪副总经理钟嘉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受海外疫情影响,无论给出多大的优惠条件,海外客商都表示再考虑考虑。受此影响,公司生产线60%的订单暂停,工人面临放假状态。
“实际上,企业从去年开始就有心向内贸转型,外贸代工的利润越来越低,且受国际形势变化影响较大,亟需找到突破口。”钟嘉良说。
广州番禺巨大汽车音响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巨大音响”)市场总监李孝忠对此颇为赞同。作为一家主营家用音响、蓝牙音箱、智能语音音响、数码音视频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的外贸名企,巨大音响也在为世界著名品牌代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巨大音响上下都倍感焦虑。一方面,新的海外订单直接腰斩,另一方面海外订单延期造成大批货品积压在仓库。
“这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成本压力。”李孝忠说。
焦虑远不止这些,第一次参加网上广交会也让这些参展企业颇为紧张。李孝忠坦言,“广交会采取网上直播等形式,很难展现我们音响类产品的品质。”
幸运的是,以金辉刀剪、巨大音响为代表的外贸代工厂们在疫情期间“惊醒”,下定决心转型打造自有品牌。
“公司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营销与品牌团队。”在钟嘉良看来,能够为世界众多大品牌代工,证明公司在生产工艺和研发水平上非常有竞争力,这次疫情反倒坚定了公司转型打造自有品牌的决心。
李孝忠也认为,正是疫情坚定了公司两条腿走路的决心,不能单靠代工,也要靠自己的品牌占领市场。“公司正研发一款个人健康护理的相关产品,准备用新品牌切入市场。”
广交会塑造广货新品牌
实际上,李孝忠认定做自有品牌有自己的私心。他在巨大音响负责开拓海外市场工作长达20年,参加广交会也有十余年,也代表巨大音响去过德国、美国参展。
在德国、美国参展时,企业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往往很难进入品牌展区,展位只能摆在距离品牌展区外数公里远的地方,展位门可罗雀,且每年的参展费用也在增加。
即便如此为何也要去国外参展?李孝忠说,国外展会每年都会根据企业的参展历史机动调位,公司积极参展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进入到核心展区。在他看来,国外展会强调品牌,意在激发企业向塑造品牌发力。
尽管广交会每年为其带来近3成订单,但李孝忠愈发觉得,以往主要都在打价格战。“采购商货比三家,用最低的价格谈订单,长此以往,企业根本无心研发与提高品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广州纺织工贸集团副总经理关勇也有此感受。作为广交会上的传统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广交会上最早经历了外贸利润由多到寡的全过程。关勇表示,纺织服装行业竞争激烈,所以在外贸行业最先转型,不少外贸企业都一致决定转型升级,打造自己的品牌。
近年来,广州纺织工贸集团开始从一家传统外贸代工企业,转型为以设计研发为核心的中高端纺织服务企业。关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集团数年前就在广州TIT创意园创建了自己的设计研发机构,与法国顶尖的时装设计学院合办学院培养高端人才。
“集团已经拥有了一批自有高端外贸品牌,成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