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功能与目标错配的角度
时间:2020-06-22 00:00:00来自:太平洋证券字号:T  T

报告试图从施政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揣摩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首先,传统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属于总量型政策,而财政政策更偏重于结构性调控。货币政策效率优先,财政政策更注重公平。货币政策决策时滞短,显效时滞长。财政政策决策时滞长,显效时滞短。

其次,我们试图站在施政者的角度,框定两个前提认知。首先,施政者应更关注宏观的总体情况。其次,经济的固有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进入瓶颈期,这也是经济不同周期的表现,短期瓶颈小变革,长期瓶颈大革新。进入长期瓶颈期,改革成为首要任务。在面对诸如疫情等短期影响时,首选“过活”,而不是“过热”。现在在任何一点旧有发展模式上用力,都可能形成改革的阻碍。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所谓的“新”。

结论认为,货币政策是总量型的政策,创新了结构性调控的偏好,最终引发总量型的宽松结果,再以总量型的回笼回到净平衡。财政政策是结构性的政策,易于接受总量型的调控短期效果,最终导致债务风险积累以及财政收支压力过大,长期结构性的调控政策力不从心。

对于施政的改革已在路上,一方面加快直接融资市场扩容,降企业杠杆的同时,弥补间接融资容易缺位的小微企业融资。减少货币政策的目标,减少央行施政的顾虑。一方面如总理答记者问时所言,“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规模性政策主要不是依赖上基建项目”。逐步降低政府投资比重,加快化解地方债务,降总体税负,逐步提高直接税的占比。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下的地方债务风险。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