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之际,口罩瞬间成了公众生命防线,但同时也短暂出现了“一罩难求”的现实挑战。
破解口罩供应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战疫”成效。而彼时,就在各地口罩库存日渐“捉襟见肘”之时,全国目光再次投向广东,期望这个制造业大省能创造奇迹。
广东可以说是不负众望,短短两个月就将口罩日产量从不足10万只一举提至6000多万只。产能扩张如此迅猛,关键是强大的设备供应能力,2月至3月中旬,广东口罩机产量占全国八成,并且口罩、口罩机、贴条机和胶条4类物资国家调拨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有力支撑全国抗疫。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这背后广东国资国企扮演了重要角色:仅15天就实现了省属国企口罩机零的突破;仅30天首批100台自研口罩机就下线交付,可谓是惊人的“国企速度”。
这其实也是一个缩影,直观展示出近年广东国资国企不断提升的强大统筹能力、创新活力、探索精神和担当意识,也无疑将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埋下一处精彩“伏笔”。
“国家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1月23日,武汉封城。
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直接宣告疫情之严重。作为重要防疫和医疗保障物资,各地口罩供应问题也随之显现。
彼时,广东省内仅有的口罩工厂尚未开工,现有库存很快难以满足巨大需求,缓解口罩供应难成为紧迫任务。
广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成对当时的焦灼状态记忆犹新:捐款捐物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特别时期,国企要做些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国家需要什么就该生产什么。”
很快,1月底,广东省属企业广新控股集团便与佛山口罩生产企业必得福公司合作,订购2条生产线并委托其加工生产,争取以最快速度形成省属企业自有口罩生产能力。
这只是一个开始。1月31日,为充分发挥国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彻底扭转口罩短缺的局面,广东省政府、省国资委决定自行研发生产口罩机,并建立了省国资系统口罩机研发和口罩生产联合领导协调机制。
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2月4日,广东省国资委安排广业集团20天内先期研发制造5台口罩机。随着疫情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果断决定升级行动。2月8日,广东省国资委进一步明确30天内再统筹生产100台口罩机,为全省乃至全国抗疫大局贡献应有力量。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任务圆满完成后,广东省国资系统又再接再厉,先后总共生产口罩机200台,高质量完成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任务。
当然,这一过程并不容易。一是广东省属企业没有相关经验,二是还面临场地、机械配件、人员和生产许可等现实问题。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必须完成。”广东省广业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俊晖说。为解决关键的图纸问题,他带领技术研发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攻克技术关,仅仅3天内完成了全套技术图纸重新设计和改进。
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广东省国资委开展了强有力的资源统筹调度,迅速形成了战斗力,逐一攻克难题。广晟公司提供了广东风华芯电公司一处生产场地,并投入资金改造。值得一提的是,广晟公司还积极参与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体现了广东制造的力量。
面对生产材料异常紧缺的局面,广新控股集团所属公司佛塑科技利用长期客户关系和渠道资源,迅速购得了一批熔喷布。截至5月底,广新集团纳入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企业7家,纳入省(市)疫情防控重点企业1家,共生产医用透气薄膜1815吨、无孔防水透气膜及无纺布贴合品1220万平方米,分别为下游企业提供了可生产1815万件、800万件医用防护服的关键材料。
15天研发口罩机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经验缺的现实,广东国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并将其转化为攻坚克难、统筹治理的巨大动力。以广业集团为例,早在口罩机项目立项之时,便同步建立项目攻坚克难临时党支部,并组建四个口罩机攻坚克难党小组,全力整合研发、制造资源,协调推进生产。
这次“口罩战疫”中,广东省国企网络健全、体系完整和响应迅捷等突出优势充分发挥,特别是有了党组织,四面八方的资源和力量就能渐渐靠拢,形成共同合力。
比如,广业集团所属装备集团(装备研究院)、省机械研究所、凯旋真空、丰田汽车、大威公司、农机公司、方力公司、粤讯公司等近10家企业迅速整合资源和力量,协调200多人支援配合。此外,场地、原材料、工人等问题也在广东省国资委统一协调下一一解决。
然而,部分感应器、连线机链条等零部件紧缺仍限制着口罩机研制的推进。幸运的是,转机很快出现。李成说,面对严峻疫情,国务院国资委及时进行了统筹部署,迅速协调有关央企,以共同逆转抗疫物资保障吃紧的不利局面。
2月12日,相关企业负责人来到广东,联合攻关口罩机研制。一方面,广业装备制造研究院向相关央企提供口罩机技术图纸、防护服贴条机图纸,支持其生产;另一方面,相关央企积极帮助广业集团解决部分感应器、连线机链条等紧缺零部件,并支援数名数控车床操作工。
2月25日,广业集团自主生产的第一台全自动口罩机正式下线,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