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政策不断落实,日臻完善的产融对接新机制已然成为G60科创走廊“先行先试”的新亮点。专家表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对接的加速,一方面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基础上,发挥同城化金融服务和一体化金融机构建设的优势;另一方面,这将促进长三角地区集聚经济的发展。
近日,长三角G60联席办与14家合作银行、19家投资机构联手,举办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对接活动。该活动旨在落实央行“15+1”政策激励,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功能。
“G60科创走廊产融对接的加速,一方面,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基础上,发挥同城化金融服务和一体化金融机构建设的优势,更加有效地整合的金融供给,并提供给长三角地区的优质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看,这种产业对接也促进了长三角地区集聚经济的发展,尤其能够加强企业集聚,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产融结合提质增效
G60科创走廊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去年11月8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倡议、指导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及主要金融机构联合发起《金融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服务方案》(下称“金融15条”),明确了15条政策举措,从金融创新服务、政府支持保障和政策工具引导三个方面,解决G60科创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不适配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此后,G60科创走廊深化落实“金融15条”,与工行等12家商业银行签订《金融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又与7家投资公司签订产业基金战略合作协议。
据介绍,此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对接活动紧扣产融对接,以“松江+宣城”专场形式进行,邀请企业、政府、金融机构面对面,旨在通过路演形式,介绍公司基本情况、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和股权融资需求,并与感兴趣的投资机构进行现场交流,帮助科创成长型企业及时寻求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大合作银行、基金的“金融活水”。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金融商务组组长贾占锋表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将聚焦专业化、品牌化、全牌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一体化布局,加速国家战略落实到基层层面。以此次路演为契机,将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七大产业集群,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建立常态化产融对接机制,为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对接效能,让央行政策红利及早惠及企业。
据了解,在落实央行“15+1”政策过程中,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工作不断提速提质,截至今年5月底,松江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有效注册中小企业50786家,共计129家金融机构已发布130多个金融产品,企业申请融资368笔,融资成功对接323笔,达成授信融资金额约26.8亿元。此外,还先后举办49场政策宣讲和金融机构服务云直播,吸引50万人次在线参与,为九城市企业复工复产、抗击疫情授信超90亿元。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是一条黄金长廊,连接着长三角最富庶的地区,也连接着最丰富的天然矿藏,只要创造一种特殊效用的‘粘合剂’,就可以把这些资源要素和财富禀赋有效组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创新动能和科技生产力。”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温建宁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种‘粘合剂’一定要依靠无形之手,以超越市场利益的强大组织能力发挥作用。长三角一市三省合作建立的G60联席办恰好承担了这种功能,积极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力效果,促进科创企业和金融资源达成‘穿针引线’般的对接,打通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之间以往难以逾越的‘抵押鸿沟’。”
“长三角G60走廊分布大量金融持牌机构,这些银行手握大量‘源头活水’,但苦于严苛的信贷约束条款限制,虽然能看到科创企业发展的未来和前景,但单靠自身无法打破制度的藩篱。现在有了一市三省政府的联合代言人,打通了金融对接企业的‘断头路’,为受融资难、融资贵困扰的科创企业送去‘一片甘霖’。”温建宁补充道。
建设金融赋能的科创长廊
今年以来,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持续加码。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和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在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意见》明确指出,为提升金融配套服务水平,要推动G60科创走廊相关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双创债务融资工具、双创金融债券和创新创业公司债。
今年4月,由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牵头,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上交所、上海地方金融监管局、长三角G60联席办共同举行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双创债”推进暨线上政策辅导培训,明确了此次推进的“双创债”将立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020年度优质企业、科创企业,发行目标力争完成30家以上。
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