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趋势下,王新奎认为中国接下来将会有一个较长的转型阶段,一方面是低端的供应链分工会逐步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则是要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一定要转型做内销,不然的话就是坐吃等死。”一家鞋类外贸企业老板于佳树(化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外贸企业如履薄冰,这主要是因为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发生了改变。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成政珉、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理事长王新奎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的供应链正在缩短,区域化将成为全球化的新趋势。对于中国的外贸企业来说,如何在新的体系里完成自我增值、找到自己的位置将是需要摸索的、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何亚琼上周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高端对话专题活动上表示:“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给全世界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
但同时,多家跨国企业公司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面临的挑战不少,但是全球化的供应链布局令他们化险为夷,在保障员工安全的情况纷纷满血复工。他们认为,全球化的趋势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
外贸企业“渡劫”
成政珉指出,随着全球供应链的缩短,外贸公司和代工企业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会越来越小。因此,在这样的趋势下,外贸企业的日子备受煎熬。对于他们来说,转型做内销是一个选择,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于佳树告诉记者,他的公司主要做鞋类慢时尚的订单,所谓慢时尚就是采购周期比较长,从下单到发货再到销售基本需要半年的周期。于佳树介绍称,以冬季的鞋子为例,客人一般是春季下单,入夏的时候做完,然后加上海运时间,到客人那边正好是要铺冬季货的时节。
于佳树说:“3月和4月原本是接单的旺季,但是受疫情影响,原本应该下单的客人不是没消息就是暂缓。而为了保持供应链的良性循环,原先向工厂下的单子又不能取消,所以公司现在有不少库存。”
随着国外复工复产,于佳树表示目前有复苏的迹象,但也不能保证能就此恢复正常。据他介绍,为了帮助外贸企业清除库存,当地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两种渠道:第一,入驻阿里巴巴国内站,免除一年阿里巴巴国内站的费用,但该平台鞋类佣金抽成达10%;第二,当地商务厅帮忙联系MCN(Multi-ChannelNetwork,直译为多频道网络,这里指内容创作者服务机构)公司,在抖音、快手、淘宝等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不用交坑位费,但这些直播平台鞋服类佣金抽成高达30%。
因此,这两种方式对鞋类外贸公司来说,都不是特别合适。于佳树向记者解释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尺码不合适,鞋子码段和配比都是按照出口来做的,如果卖内销,报废率将在40%左右;二是平台佣金过高,不仅不能回本,还要赔钱。”
不过,于佳树向记者表示,今年还是想转型做内销,做适合国内消费者的产品。“内销周期短,资金轮转快,市场接受度需要从零开始培养。最大的问题就是渠道问题,因为各个头部资源都已被垄断。”
前路困难重重,于佳树却向记者强调:“一定要尝试,不然就是坐吃等死。明年外贸企业可能会更不景气,因为客户都会急着处理今年的库存,对新品研发的意愿将下降。”
王新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外贸公司转内销很困难,内销竞争十分激烈,不像做外贸时只要按时按量按单子完成就可以。”
不过,也有利好的方面——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成政珉向记者表示,过去十年,全球四分之一消费增长来自中国市场,而且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对消费仍有需求。
王新奎称,中国的产业链格局也已发生变化。“过去因为国内市场不够强大,收入低,所以只能利用劳动力去开拓国外市场。现在,国内市场很大,消费能力正在崛起,因此可以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扩大内需。何亚琼表示,从需求层面看,政府一直在努力释放消费潜力,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比如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地开通4K超高清频道、增加节目源,积极拓展线上线下新应用,激发潜在消费活力,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运转。
全球化是不可逆的
受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在过去两个月的不稳定性明显上升。中国美国商会今年3月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受疫情影响,16%的美国企业表示至少会将部分生产或供应链迁出中国,还有28%的美国企业将在采购方面进行类似调整。
不过,成政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全球产业链的分工是在过去几十年里通过宏观、微观的运作而形成的,短时间内大幅调整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有明确的商业逻辑。
麦肯锡在《快进中国:新冠疫情如何加快五大经济趋势》中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显示,就在全球90%的国家/地区将在今年经历GDP负增长时,中国经济今年仍有望增长1.2%。因此,中国可能仍是全球重要的增长引擎,而中国为满足内需而培育起来的广泛供应链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此外,很少有国家/地区拥有像中国这样成熟且高度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