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小说中的“扫地僧”,代表着低调、寂寞、隐姓埋名,以及深不可测的绝世武功。
在中国制造业的细分市场,有一颗颗不起眼、甚至很容易被各种高大上企业光芒掩盖的小小“螺丝钉”,犹如“扫地僧”,平时默默无闻,关键时刻,人们发现,他们在各自领域,是无可比拟的巅峰。
这些“螺丝钉”,被称为“隐形冠军”企业。他们的特点——规模都不大,一般都属于中小企业,专注于一个领域,做深、做细,注重科技研发,专业技术强,在细分市场拥有最大的市场占有份额。他们和知名度较高的兄弟企业一起构成了“单项冠军”企业群体。
承载中国制造业的基石
“隐形冠军”被视为制造体系的“螺丝钉”,是衡量一国制造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隐形冠军”们是如何炼成的?
改革开放之后,饱经沧桑的中国制造业开始新的起步。传统的大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等重工业城市,东南沿海有着浩如星海的中小制造业企业,民营企业是主力军。
重工业基础薄弱的浙江省,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喜人景象,一村一品,前店后坊,前店后厂,出现了很多专业村,专业市场,一个村就专攻一个产品。得益于市场的伟力,大量在浙江并没有资源基础的产品,在浙江出现了全国最大的产地,最大的销售市场。
当时的浙江制造业,以“轻小集加”闻名,后来的“小狗经济”“地瓜经济”等种种声形并茂的称谓,都和这种起步状态有关。
浙江制造业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市场效益不看“大小”,而看“厚薄”。曾经有一位从东北调任浙江的领导干部谈对浙江制造的看法,他来到浙江之前,一直想不明白,为何东北的飞机、汽车工业这么大规模,在创富效应上却比不过浙江的纽扣、衬衫、领带这些“小玩意儿”。到浙江工作后,经过深入调研,他发现问题的答案在于“利润率”。飞机汽车体量大,利润相对“薄”,衬衫纽扣体量小,利润却很“厚”。二是浙江的制造业一直有重视质量提升、抢占市场高地的精气神。民营企业先天不足,缺少科技人员,改革开放之初,就从上海国营大厂邀请技术专家来支援,被称为“星期日工程师”,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标志性符号。
在对“浙江制造”利润率“厚”进行了一番赞美之后,那位东北调任浙江的领导干部指出,“浙江制造”的问题,在于产业升级,一车皮的衬衫纽扣,量很大,一手提箱的芯片,量很小,但是价值孰重孰轻?
从“小作坊”到“小巨人”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如今浙江民营制造业企业已渐褪粗放色彩,逐步提升产业科技水平,注重发展“微笑曲线”的两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舞台上,稳步走向高科技“播火者”的新角色。不少本土民企呈现出专注制造业、主攻“专精新”的喜人局面,打造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品,而且很多属于企业自主研发。
民族工业传统深厚的宁波,在百年制造业积淀的基础上,成长为工业强市、华东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39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这些行业龙头、种子选手,为中国的化工、汽车、家电、纺织等产业体系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复杂外部环境下,成为中国制造不惧风雨、向上攀登的中坚力量。
从五口通商以来,宁波就是中国民族制造业的摇篮。“宁波帮”人士创造了近代多项“中国第一”——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家机器轧花厂、第一家日用化工厂,中国最大的火柴厂,以及与制造业相生相荣的第一家商业银行、第一批保险公司、第一家由华人开设的证交所、第一家信托公司等。
改革开放之初,宁波被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庞大的乡镇企业群体创造了很多中小制造业神话。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塑造出当下宁波制造业的轮廓。从早年乡镇企业担当“半壁江山”,到如今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居全国之首,从“小作坊”到“小巨人”,宁波承载着中国百年制造业的基因。从这些“单项冠军”身上,可以读懂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现实路径。
尤其是近两年来,宁波加快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累计引进6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去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接近2.8%,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稳居全国城市首位。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了城市创新实力,为单项冠军企业的成长提供了丰沛的阳光雨露。
如今,宁波不仅有全国最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还有一大批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全球第一,主要聚集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等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
宁波专门起草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单项冠军之城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小而精”单项冠军集群,全力争创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发挥单项冠军企业排头兵作用,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2年,全市市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翻一番,达到80家左右,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