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侨文表示,英国与中国的关系将继续明确地放在优先位置,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实际上可以在很多领域分享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帮助英国实现“全球英国”愿景。
吴侨文(JohnEdwards)可谓临危受命,这位资深外交官5月被正式任命为英国驻华贸易使节(HerMajesty'sTradeCommissionerforChina)时,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正在经受一系列挑战——从香港问题到华为去留——商界担心这可能最终波及日益密切的双边贸易和投资领域。
在履新之际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吴侨文安抚了这种担心。“英国对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雄心勃勃,”他说,“我们希望与中国合作,增加贸易和投资流量,改善市场准入,并为未来关系树立共同志向。”他特别指出,过去几个月新冠疫情带来的经验教训是,全球合作与协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三年前,吴侨文的一段新春拜年视频曾给很多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当时这位英国驻上海总领事两只胳膊下各夹一只大公鸡毛绒玩具、手里攥着鸡宝宝的喜庆亲和形象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掀起热议。
能讲一口地道中文,得益于他早年加入英国外交部之初在威斯敏斯特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接受的普通话研修培训;除此之外,这位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毕业的才子迄今25年的外交职业生涯中,已有超过一半时间是在中国度过。
学史之人更善鉴往知来。回顾过去,吴侨文说:“英中全球战略伙伴关系为我们两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表示,脱欧之后英国将重新投资并加强其全球关系,而英国与中国的关系将“继续明确地放在优先位置”。
吴侨文赞赏中国两会宣布缩短对外国投资负面清单和促进对外贸易的坚定承诺。对于华为能否继续参与英国5G建设的问题,他称,英国政府欢迎中国包括华为在英国的投资,但须“遵守对任何外国投资的通常制衡”。
英国脱欧过渡期将于今年底结束。尽管与欧盟之间谈判已过四轮仍进展寥寥,吴侨文重申了英国如期脱欧的坚定决心:“我们不会要求延长过渡期,如果欧盟要求,我们会拒绝。”他还指出,中国在很多领域有能力帮助英国实现脱欧后的“全球英国”愿景。
6月12日,英国内阁办公厅大臣戈夫(MichaelGove)在主持与欧盟领导人会谈时,正式确认英国不会延长过渡期,将于2021年1月1日收回控制权。
疫情引发供应链反思
在谈到新冠疫情为他的工作带来哪些新挑战时,吴侨文表示,短期来看,由于疫情引发的经济封锁和全球货运中断造成巨大的供应挑战,严峻的全球同步经济下滑则带来同样的需求挑战。
“从长远看,我们需要正确、冷静地分析这场危机,看看我们能把哪些事情做得更好些,”他说,“在某些情形下,人们会希望缩短供应链,以便更可靠地获得必需设备;在另一些情形下,人们会希望确保供应链多样化,这样即便某个市场中断,也是可控的。”
这次新冠疫情全球性爆发让英国深深尝到了在医疗防疫物资等一些关键商品上依赖进口、供给短缺的苦头。据英国多家媒体报道,就如何加强本国供应链的韧性和多样性,近期英国政府官员已与企业和贸易团体展开对话,重点就是如何减少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依赖度。
随着疫情各项数据显著好转,英国政府正在制定经济振兴方案,预计将于7月份公布。一项增强供应链抗风险能力的计划很可能囊括其中。
这个被命名为“保卫工程”的计划由内阁二号人物外交大臣拉布(DominicRaab)亲自牵头,旨在梳理英国经济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通过鼓励部分制造业回流和确保进口多元化,摆脱在医疗用品和其它战略性领域对某些主要进口国的依赖。有英国媒体将之解读为是针对中国。
不过,英国对于供应链的重新考量和布局,若理解为是与某个市场“脱钩”之策,未免太狭隘了。
吴侨文指出:这场疫情危机最明显的教训之一,是面对全球危机,需要采取全球对策,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自行动。因此,在新冠疫情之后,我们需要在所有方面采取更多协作和开放,而非更少。
在他看来,应对今天的新冠疫情如此,面对明天的气候变化议题更是如此,能否做到国与国之间实现更多协作与开放,才是面临的最大挑战。
6月10日,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Johnson)在议会下院每周三例行首相问答时间谈及对华长期战略时,也重申了在贸易、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必须与中国继续坚持合作的立场。在此前一周的同个场合,约翰逊在面对要求他对北京采取更强硬立场的压力下,强调自己是“亲华派”,“深深反对反华的仇外心理”,称这与向北京方面提出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关注并不冲突,中英需要保持“良好而友善”的合作关系。
新上任“中国通”的首要任务
1999年,吴侨文第一次被英国外交部派往上海,担任驻沪总领事馆政治、经济和新闻领事,为了说服爱妻一起搬来上海,他特意带她搭地铁到二号线尽头的浦东郊外走走看看。那时的浦东,出了陆家嘴便基本属于乡下,世纪公园才刚刚建好,还没正式对外开放。在那里的三年多,他目睹了中国令人惊叹的城市发展变化。
2003年回到伦敦,吴侨文先后任英国外交部人权政策和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