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南京、杭州、合肥三大都市圈规划方案已经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也在编制。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成为今年长三角都市圈建设重点。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上海、南京、杭州等都市圈加强信息通报、防控宣传、绿色...
长三角都市圈发展按下快进键。
6月5-6日,长三角三省一市主政官员齐聚浙江湖州,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场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为契机,启动2020年沪苏浙皖1390项一体化重大项目,总投资达7.81万亿元。
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成为今年长三角都市圈建设重点。在此次座谈会中,着重强调推进黄山市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并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苏嘉和沪嘉甬铁路、马鞍山至扬州城际铁路等项目的实施也将推进构建城际通勤圈。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其中提到六大都市圈,即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在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方面,一大着力点就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加速都市圈要素连接与流动,上海、南京、杭州等都市圈加强信息通报、防控宣传、绿色通行和人才交流招聘等方面联动。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进入中速增长期后,结构性潜能的内容将发生很大变化。从空间角度看,今后五到十年,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
刘世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地方政府更清楚哪些区域最需要土地,土地利用效率最高。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有助于推动都市圈的发展。
各地都市圈规划陆续出台
自去年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发布至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已陆续发布各地实施方案。作为《纲要》中单独一节进行部署的都市圈一体化,今年加快推进。
目前,南京、杭州、合肥三大都市圈规划方案已经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也在编制。
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域都市圈,包括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淮安4市,以及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4市。2019年1月印发的《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体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现代化都市圈。
2020年5月11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明确加快推进南京都市圈发展,加强都市圈间互动合作。市圈同城化通勤为目标,推动市郊铁路向周边中小城市延伸。
《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编制大纲》于2019年底审议通过,以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圈为总体定位,建设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亚太国际门户重要枢纽、全国绿色生态宜居样本、长三角南翼核心增长极。
2018年10月,“西进南拓”的杭州都市圈扩容,纳入衢州和安徽省的黄山市。黄山市发改委指出,融杭有助于进一步打响黄山品牌,缩小与杭州都市圈其他城市发展差距,提高杭州在杭州都市圈中影响力,并提出到2025年,黄山要高水平融入杭州“1小时经济圈”。
2020年6月5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浙江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加快推动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推进黄山市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加强杭黄全域旅游合作,深化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合作,加快重大交通建设,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推动杭黄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2019年,合肥市GDP达9409.40亿元,2020年GDP有望破万亿。今年初,《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发布,梳理谋划了104个重大项目和合作事项,总投资6242.1亿元。5月15日,合肥都市圈工作推进会召开,启动合肥都市圈“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合肥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打造长三角1小时通勤圈
长三角各大都市圈发展阶段不一。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华夏幸福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都市圈扩张潜力报告》,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目前唯一一个成熟型都市圈,杭州、南京都市圈为扩张型,宁波、合肥都市圈为潜力型。其中,杭州、南京、宁波领衔各自所属类型都市圈。
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成为今年都市圈建设重点。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年初举行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20年将指导地方开展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提高重点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水平。
这一方向也反映在长三角六大都市圈建设中。
4月2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享受1-1.5小时客运服务,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
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