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决策学派创始人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国有企业管理得好不好,能不能保值增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就要看国有企业决策科学化程度高不高。科学决策可以使我们找到当时条件下的最优方案,较好地控制企业风险水平,相反,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随着5G、区块链、云服务、大数据、AI等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国有企业决策科学化越来越具有现实性。
什么是科学化决策
科学决策也称理性决策,是指在科学的决策理论指导下,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应用各种科学的分析手段与方法,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活动。决策科学化要求我们的决策有规范的制度、严格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科学决策与传统经验决策有着本质区别:科学决策是集体智慧的产物,而经验决策的主体一般表现为个体;科学决策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而经验决策主要凭借决策者的主体素质;科学决策不排斥经验,但注重在理论的指导下处理决策问题,而经验决策带有直观性和随意性。
决策科学化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决策者本身来讲,受到认知、潜意识、直觉、风险态度、压力态度等方面影响;从所在组织角度考虑,决策气候、组织的平衡与惯性等因素会影响决策的质量;从决策拥有的信息来看,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对决策科学化程度造成重大影响。此外,社会规范、经济体制、法律限制等都影响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国有企业决策科学化水平亟须提高
目前,经过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后的国有企业,虽然在自主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由于利益、制度、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国有企业决策科学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未来任重道远。
一是部分国有企业决策人仍存在私利倾向。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有企业管理就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利益体系。从本质上讲,国有企业的所有管理者,无论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和经营层,还是国有企业母公司的领导,乃至主管部门领导,都是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人,都可能存在认识、观念、价值观乃至利益冲突时的风险。决策从本质上讲就是拍板,选择方案,怀着私利选择方案必然导致最终方案与实事严重不符,决策科学化程度就会极低,形成重大风险,带来重大损失。
二是部分国有企业决策制度成为形式现象比较突出。要加强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应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部分国企中,以董事长为马首是瞻,看董事长眼色行事,听不到不同声音,科学决策成了空话,集体决策成了形式。出现“一言堂”现象,并形成企业因一人而兴,因一人而毁的现象。
三是国企科学决策的体制机制仍然需要改进。仍有部分国有企业基础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国有企业负责人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不完善,未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的责任约束机制。部分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决策主体仍然是所有权主权,而非企业本身。
四是部分国企决策存在数据不足和方法不科学现象。充分的信息是做出有效决策的必要条件,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所面对的问题不能简单地通过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决策。科学决策总是依据大量数据,运用相关模型,通过科学计算得出相关结论从而拍板。但部分国有企业数字化发展严重滞后,许多决策数据难以获得,更不用说运用模型通过科学计算得出结论。部分国有企业财务系统信息化,办公OA,也有企业管理系统ERP,但没有进行业财一体化建设,没将财务与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结合,导致数据不一致,不完整。没能使用“云大物移智链”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挖掘能力较低,存在内部“信息壁垒”,数据资源应用广度深度和共享服务水平都不高。大量的国有企业还没有运用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判风险形势,决策时很少运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风险矩阵分析法、净值法等模型。
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决策科学化建设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加强决策科学化建设就是抓住了管理的“牛鼻子”。加强国有企业决策科学化建设事关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事关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
一是加强国有企业决策科学化制度建设。
首先,什么是内容决策,哪些内容需要决策,哪些内容不需要决策,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些国有企业一年也没有几次董事会,没有内容上会决策,大多事情都是按董事长指示办;也有些国有企业一年召开董事会30多次,几乎每周都有决策会议,什么事情都要上会决定。实际上,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董事会决策内容有明确规定,既不要“一把手说了算”,也不要不敢担责,什么事情都集体讨论。《公司法》(2013)第46条规定董事会审议以下事项:1.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2.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3.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4.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5.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