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缩量续作"麻辣粉" 未来还会放大招吗?
时间:2020-06-15 00:00:00来自:中国财富网字号:T  T

临近年中,市场又开始高度关注央行是否降息。

6月15日,央行宣布开展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2000亿元,中标利率为2.95%,与5月持平,MLF中标利率已连续两个月保持不变。

今年上半年,央行两次调整MLF利率,分别是2月17日调降一年期MLF利率10个基点至3.15%,以及4月15日调降一年期MLF利率20个基点至2.95%。

由于6月19日还有2400亿MLF到期,因此本次续作MLF符合市场预期。而后续MLF、LPR走势,以及央行是否降准降息、什么时间点降准降息则成为关注的重点。

MLF利率为何保持不变?

6月MLF“降息”落空,粤开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钟林楠向中国财富分析,一是目前MLF利率与市场利率相比仍然偏高,银行主动参与招标放量的意愿不会特别强;二是央行近期的政策重心在打击资金空转套利,推动市场利率向政策利率靠拢,为了保持政策的连贯性,不“降息”是更好的选择。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截至6月12日,央行连续7个工作日开展逆回购操作,但利率均维持在2.2%,7天期逆回购利率与MLF利率均属政策利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联动调整。由此,在近期连续操作过程中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未做下调,实际上也预示了本月MLF利率将会保持不变。

同时,5月信贷和社融数据继续保持同比多增,存量增速则延续了3月以来的持续上升势头,意味着5月中下旬开始的货币边际收紧并未对宽信用带来明显影响。6月初央行又推出两项直达工具,并发布了进一步做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指引。强劲的信贷、社融数据对央行保持6月MLF利率不变、合理把握降息节奏提供了支撑。

另外,本月共有7400亿MLF到期,续作量仅为2000亿,显示当前市场流动性整体充裕,市场利率仍低于MLF招标利率,机构通过MLF融资的需求较为有限。

LPR报价大概率维持平稳

根据2019年8月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来的一般规律,6月MLF利率保持不变,意味着20日LPR报价也将大概率维持上月水平。

王青表示,年初以来,商业银行利差持续在收窄,加之近期市场利率上行,实际上也在抬高银行边际资金成本。由此,本月银行主动压缩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

招银国际研报分析,银行同业利率近期上升,而央行上周从公开市场操作抽走4500亿元,并维持逆回购利率不变,因此预计6月LPR利率将不变,对贷款利率及银行净利差有支持。

8月MLF“降息”或将重启

对于MLF下一步利率的走势,王青表示,8月MLF“降息”或将重启,年内MLF利率还有40个基点左右的下调空间。

王青解释,当前市场普遍关注本轮降息过程是否已走到尽头,5月中下旬以来债市持续深跌,即是这种预期发酵的体现。一方面,鉴于下半年防疫常态化的影响,经济增长依然面临挑战,利率下调有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预计未来出口下滑的状况还会继续,需要国内消费、投资发力对冲,为此,5月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要求“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最后,5月CPI同比已降至2.4%,已处于3.0%以内的温和区间,预计6月和7月CPI涨幅或将阶段性保持稳定,但8月之后将再度开启一个较快下行过程。本轮货币扩张带动通胀在下半年卷土重来的风险很低,而通胀持续降温也将为进一步“降息”铺平道路。

由此预计,下一次MLF“降息”最迟或在8月启动,下半年整体还有40个基点的下调空间。这将带动企业一般贷款利率出现更大幅度下行,有序扩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

降准、降息会不会来?

需要关注的是,5月底之前,分析师普遍认为,央行大概率在6月再次调低政策利率,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在6月3日,央行宣布设立“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创新工具后,市场对降准降息的预期有所改变。

东北证券表示,从6月预计新增财政存款-7000亿元、货币基数(M0)及库存现金小幅流出、公开市场操作到期14100亿元、银行缴准3500亿元等来看,6月份流动性缺口达到1万亿以上,因此预计6月份将同时迎来降准降息。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则表示,持续降准导致货币乘数提高,使得金融体系对基础货币的需求并不太大。由于财政在经济中循环往复的特征,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对流动性的增量需求没有想象的大。并且,上月刚刚降准,需要消化吸收,预计6月降准概率较小。如果出现流动性紧张,中长期流动性可以通过再贷款补充,短期流动性可以通过逆回购补充。

“6月仍然不排除降准可能,但更可能是定向降准,而不会有大规模的全面降准。”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明明表示,货币政策的大逻辑正在由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反映到政策工具上则体现为央行从大额流动性投放变为增强信贷扩张,央行新创设的两大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就是在原有的再贷款基础上放大政策效果,加速宽信用。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