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深入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广西极度贫困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调查发现,疫情发生后,无论是直接的劳务输出受阻,还是间接的部分行业低迷,都对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产业发展等带来不利影响,但党委政府及时出台全方位扶持政策,保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偏远山区难以“独善其身”
隆林各族自治县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3.57%,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虽然截至目前未发现确诊病例,但这个偏远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受疫情影响不小。
由于石山众多、土地稀少,外出务工是隆林县贫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全县每年约有8.5万人外出务工,其中贫困户3万多人。疫情严重时期,一些东部地区企业复工复产进度较慢或出口订单急剧减少,许多外出务工者一时难以返工或无法找到工作。
在昌隆服装有限公司口罩生产车间工作的“90后”员工王宝政告诉记者,他去年在广东东莞一家耳机厂上班,今年2月回到企业时被告知“不要人了”。幸好他此前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一次招聘会并在昌隆公司报了名,返乡后找到了现在这份工作。
一方面外出务工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出口受阻,波及山区扶贫产业。
桑蚕业是隆林县大力发展的扶贫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县种植桑园面积达3.75万亩,涉及农户3600多户,产值7896万元。当地绝大部分蚕茧都供应给县城的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但这家公司目前却面临困境。
公司董事长杨旭栋告诉记者,他们在浙江的下游丝绸企业以出口为主,受海外疫情影响,3月中旬以来,95%的外贸订单被取消,导致在隆林的上游企业产品积压、资金紧张。杨旭栋介绍,白厂丝价格已从每吨41万元下降到目前的每吨30万元左右,“公司每个月原材料采购、人工、税费等成本需要550万元,资金压力巨大。”
今年以来,隆林县进一步加大发展桑蚕业力度,新种桑园面积达2.6万亩,涉及农户2394户,绝大部分为贫困户。德峨镇党委书记蓝家观说,全镇今年新种桑园5000亩,“如果价格持续下跌,农户收入就会受到影响。”
隆林达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小型手持风扇等电子产品,百分之七八十的产品销往东南亚市场。公司负责人汪郑华介绍,疫情发生后,公司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外贸订单被取消,用工减少了10%至15%。
铝工业是隆林县支柱工业。受疫情影响,全球铝价从1月初的每吨13500元一度暴跌至每吨11230元,电解铝企业每生产一吨产品就要亏损1000多元。隆林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介绍,县里5家规上铝深加工企业产品销售情况不乐观,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县里木材加工、茶叶加工等规上工业企业生产也受到市场萎缩影响。
稳就业、扶产业、兜住底
畅通外出务工通道、扶持本地企业与产业发展、完善政策兜底……记者调查了解到,隆林县从多方面出台措施,努力化解疫情对脱贫攻坚带来的不利影响。
百色市政协副主席、隆林县委书记张启胜介绍,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县里全面摸底收集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就业意向等情况,进一步与用工地区企业进行劳务对接,实行包车点对点接送,引导贫困群众尽快返岗务工。
外出务工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在2月至6月期间可享受每月300元的稳岗补贴。隆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黄勇健介绍,截至5月中旬,此前滞留在家的劳动力基本都已外出或就近务工。
去年在广东务工的“90后”青年陆亚连,今年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找到工作。去年初,陆亚连一家从老家搬迁到位于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鹤城新区。“一天能挣六七十元,下楼就可以上班,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陆亚连说。扶贫车间负责人何军刚告诉记者,车间于2月25日复工,今年新招了10名员工,政府对于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还给予补助。
据了解,目前全县认定的7家就业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带动劳动力实现就业超过700人。
在昌隆服装有限公司口罩生产车间,上百名工人正在加工口罩。公司副厂长吴月慧介绍,疫情发生后,在传统服装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的形势下,公司迅速改造车间生产口罩,新招了120名员工,其中40人是贫困户。
黄勇健介绍,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达到相应标准的,政府按每个劳动力2000元给予企业补贴,引导企业加快复工复产进度。
为减小疫情对收入影响、扩大产业带动脱贫效应,当地也加大产业奖补力度。隆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申毅说,贫困农户发展桑蚕、茶叶、蔬菜和养殖等产业的,均可获得不同标准奖补。
新种桑树每亩补助1200元,在6月底前完成新种的还可享受额外补助,未脱贫户最高可享受补助1.5万元。记者在多个乡镇走访发现,当地贫困户正掀起特色种养热。德峨镇么基村贫困户杨华告诉记者,他新种了约8亩桑树,可获补贴1.5万元。
隆林县政府党组成员蒋正杰介绍,对于一些特困户,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兜底保障作用。天生桥镇岩卡村贫困户陆思代告诉记者,除了打零工、养殖家禽外,他还可以享受这些补助:种植桑树获产业奖补7500元、公益性岗位夫妻俩每月1800元、低保金每月1620元、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补助每月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