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受到很大冲击。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民营企业家应当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应对,特别是在创新上下功夫。与此同时,社会层面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阳光雨露,让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辩证看疫情对民营经济的冲击
首先,疫情的冲击使总需求迅速下降,需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民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服务业。服务业中与“动”相关的行业,如:餐饮、娱乐、商场、百货、旅游、运输、教育等受冲击比较大。与“静”相关的产业则发展很快,迎合“静”的需求的生鲜超市、水果店、食材、快餐、线上线下的融合、线上交易、线上教育获得快速发展。基本生活领域发展迅速,奢侈品市场相对萎缩。一句话,在这个过程中有被淘汰的,有刚刚诞生的。这是一个新模式诞生,新旧动能转换,优胜劣汰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的另一部分是制造业。随着全球化的深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全球供应链不断扩展,深度交织,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产生“蝴蝶效应”,即系统性风险。民营企业大都处于一个特殊的环节,有的还是产业链的低端,随着疫情在世界各国蔓延,有的环节停工停产,导致很多处于产业链之上的民营企业要么生产不出来,要么生产了卖不出去,资金回笼成了大问题。这还不仅是供应链出了问题的问题,还在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抗挤压能力差。
其次,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中诞生的民营企业潜移默化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是与顺利、快速相适应的。这种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与疫情带来的需要应对的冲击很不协调。
在我国发展之初产业空间很大,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只要铺摊子上项目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的快速发展又创造了很多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狭缝和机会。新的机会又反过来促进了快速发展。追求速度和规模是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长身高”是这个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高速度似乎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并且认为只要上项目就可以发展,缺少危机意识,更未未雨绸缪。伴随着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民营经济亦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累积的结果就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端需求大量外溢,导致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问题,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当此时,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迎面而来,如何应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起码需要灵活、需要创新、需要韧性、需要应变能力。秉承快速发展理念的民营企业由于在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方面先天不足,措手不及,受到了巨大冲击。
最后,企业的抵抗和应变能力是在百炼成钢中形成的,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民营企业普遍历练不够。面对疫情,个体的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取决于个体的体质。抗击来势凶猛的疫情的冲击,也在于企业的基础和体质。坚强的体质或者说是免疫力,是在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中百炼成钢的。然而,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而言,至今经历的大的洗礼式的锤炼只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抗击“非典”、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仅局限于亚洲几个国家,而且很大程度上集中在金融层面。2003年的“非典”波及的地域范围、波及的深度、持续的时间、防治的难易程度,都不能与新冠肺炎疫情相比。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局限于金融层面,且时间较短。中国民营企业经历的这三次洗礼式的冲击,都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危害大。如果说前边三次冲击都是沟坎的话,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则是一座大山。我国民营企业现有的经验显然不足以应对这样的大山。
以上是短期、骤然而来的情况。长远地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前景依然是利好的。一是中国防控疾病态度坚决,举措科学、得力,效果显著,全国各地纷纷复工复产。二是世界各国在积极防疫。三是基础好。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万美元,块头大,总体上抗冲击的能力强。四是民营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在经济下滑时解体得快,在经济复苏后再生得快,发展得也快。只要让经济生活恢复正常,民营中小企业就会像雨后春笋般地见缝插针、星罗棋布地发展起来。五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细化和落地,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有望得到改观。六是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既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此次抗疫斗争中政府在组织医疗资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民营企业应积极应对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民营企业家应当有清醒的认识、战略性思维、积极应对。
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应当积极应对。我们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内因就是民营企业本身。从民营企业本身而言:
第一,要以积极的态度真正认识市场经济,满腔热情地去迎接挑战。历史证明了市场经济的魅力,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魅力来源于竞争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所谓市场配置资源,既包括随行就市的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