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世界格局、国际关系无疑会发生重大变化。但是,不管形势怎样变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仍然可以带动世界各国摒弃社会制度差异、超越意识形态纷争,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理念对接、政策法规对接、机制体制对接。”中联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说道。
5月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举办了一场聚焦“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与挑战的研讨会。于洪君在发表致辞时做出上述论述。他表示,在疫情大流行过后,“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优化全球经济格局、有效应对共同挑战、实现普遍发展和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根据安永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中国海外投资概览》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中企宣布的海外并购总额35亿美元,同比下降78%,创十年来单季度最低值;宣布的并购数量108宗,同比减少21%。
于洪君坦言,新冠疫情确实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挑战。在他看来,各国政府都把施政重点转移到防控疫情上,使得“一带一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具体来说,很多中国企业面临生产、流通、融资、用工安全等多方面的困难和压力,走出去的意愿相对下降,而且在各国停航后,企业也无法再外派员工。另外,企业履行境外合同义务的能力也打了折扣。
同时,于洪君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没有能力继续推进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新项目、新工程接连开工、此呼彼应的局面,在今后一段时间恐怕难以再现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指出,确实有一些国家想要废除合同、终止项目,甚至还要没收企业资产。“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的困难和风险正在加大。
挑战的另一面是机遇。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班列逆势增长,成为国际物流重要的货运通道。5月,中欧班列在4月开行979列、发送货物8.8万标箱,实现同比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全月开行1033列、发送货物9.3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43%、48%。
对于疫情大流行过后的“一带一路”合作,泰国前副总理蓬贴·贴干乍那提议,应该首先着力提高“一带一路”国家公共医疗体系建设;考虑到沿线国家财政能力缩水,应当更充分地考虑“一带一路”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应向应急响应能力不足的国家提供援助,特别是非洲国家,从而帮助它们渡过疫情的难关。
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前交通部长翁诗杰认为,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进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中国应该更主动地与世界分享扶贫减贫的心得、数字经济转型的经验。
“现在,全球都面临着疫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后果,将发生大规模的失业,世界也陷入了萧条的边缘。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来之不易的经济进步正面临毁灭性的打击。”翁诗杰说,“中国应利用当前的机会向全球证明有能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崇高理想。”
“一带一路”投资呈增长向好态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戴稳胜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国陆续采取了“封国封航”等防疫措施,疫情防控不利因素与单边主义、逆全球化等不利因素叠加之下,全球对外投资活动面临着严峻挑战。
商务部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中企对外直接投资(ODI)持续下降,其中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下降幅度最为突出。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256.8亿美元,同比下降2.8%。其中,非金融类ODI为242.2亿美元,同比下降3.9%。
近期,中美之间的摩擦不断加剧。5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美国商务部随后宣布将33家中国公司及机构列入“实体清单”。此前,美国已经出台了《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FIRRMA)》。
“这些政策法案和实体清单严重约束和限制了中企对美的投资发展。”戴稳胜说,“目前,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仍在继续落实中,但新冠疫情蔓延增加了两国未来进一步合作的不确定性,中企对美投资短期内或将进一步放缓。”
与此同时,戴稳胜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我国对外投资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当前,“一带一路”投资方面已经呈现增长向好态势。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一带一路”非金融类ODI达42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占同期总额17.3%,较上年提升2.4%,主要投向东盟、哈萨克斯坦和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
“此次疫情之后,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对外投资正面临着转向、变轨、升级的重大机遇期。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地区奉行单边主义、大搞去中国化、逆全球化,不断加大对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监管,中国投资者对欧美地区的投资活动长期必然会逐步减少和萎缩,中国投资者必须寻找新的投资市场和投资对象。”戴稳胜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戴稳胜认为,应着重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短期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与中国双边关系深厚、投资政策较为优惠、与中国的防疫合作扎实有效,在全球投资活动低迷的局面中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向好态势,成为疫情之下中国投资者的热门投资地区。
从长期来看,戴稳胜指出,“一带一路”沿线、亚太及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