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产业链突围之路
时间:2020-06-06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专家认为,中国应抓住机会窗口,强化原始创新,加强标准制定,提升产权保护,优化创新链条,通过“引链”“布链”“串链”“延链”“强链”“铸链”来提高中国产业链控制能力,这也是新时期保障中国产业安全的关键生...

疫情之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供应链正面临着前有未有的不确定性,维护供应链安全与稳定成为行业焦点。

6月5日,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2020)”上发布的报告指出,随着疫情海外蔓延,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产业链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这些国家纷纷推动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和分散化布局,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分工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中国亟需重新审视供应链的安全。

由于产业链较长,且全球化布局,汽车、医疗、机床、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在此次疫情中均受影响,其海外供应链出现了成本上升、供货期延长、供应紧张乃至“断供”的情况。

疫情之下,中美贸易摩擦形势更为严峻,美国在高端领域的供应链遏制也为中国装备制造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专家认为,应对中国装备制造的供应链之困,需要在短期内“补链”:梳理供应链“断点”,在汽车、机床等行业存在“断点”的环节尽快找到替代方案;在中期要“固链”:疏通短板装备“卡点”,聚焦“卡脖子”的重点领域,在国家重大专项及“十四五”规划中进行重点部署,确保产业链安全;在长期要“强链”,根治“大而不强”的痛点。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一个重要变量。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正在向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及多业态融合的方向演进,这是一个重塑中国供应链竞争力重要的机遇。

供应链薄弱环节凸显

发布会上,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范斌指出,海外疫情持续蔓延下,“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中国亟需重新审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机工智库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司建楠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全球疫情正沿着六个方向冲击中国装备的供应链:一是客户违约风险上升,在手订单延期;二是国际需求下降,新增订单减少;三是原材料、关键配件进口受阻;四是国际物流运输成本上升;五是汇率波动导致成本增加;六是海外工程的不确定性风险明显增加。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的供应链都受到了冲击。”她在当天的报告中指出,在汽车行业,“国六”排放标准所需的进口零部件供应受到限制;由于海外物料采购周期延长,轨道交通行业的综合运输成本上涨了30%,其中,电子类电容、芯片、存储器进口价格分别上涨了50%、20%、25%。在仪器仪表行业,尽管与红外测温相关的企业逆势增长,但前两个月行业整体利润同比下降71.7%,其原因正是进口关键零部件受限带来了价格上涨或供货期延长。

医疗装备行业同样如此,尽管与疫情相关的急救、生命支持类和医学影像类装备一季度产量同比增长了43%和7.4%,但这部分在整个医学装备中占比仅15%左右。司建楠指出,由于高端医学装备产品核心零部件对国外依存度很高,一季度非疫情类的高值耗材、IVD等产量同比下降了37%和17%。

机床方面,由于高端配件进口受限,加上多家主流跨国车企停产,行业受到重挫。此外,在工程机械方面,由于泵车进口底盘资源短缺,混凝土泵车价格上调5%-10%,这是该行业近期一轮涨价潮的重要原因。

工信部赛迪智库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副主任李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汽车、机床等装备制造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这是因为这些行业产业链较长,其供应链多是全球化布局,彼此深度耦合、缺一不可。而且,不少高端装备厂商是订单式生产的,零部件往往库存很低,在海外供应商停产的状态下,一些企业会遇到“断供”的问题。

司建楠表示,疫情之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凸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被进一步放大。

她列举称,医疗装备中,ECMO等医疗设备需要的芯片、传感器、阀门、彩超、光学射线仪器高度依赖进口;汽车的发动机、自动变速箱、芯片、电子元器件,轨道交通中的轴承、特种材料,机床装备中的高档数控系统、光栅尺、编码器、精密轴承,工程机械中的主轴承、减速机、大型挖掘机液压件,仪器仪表中的光谱仪器、控制阀、电容电阻等也都存在供应链上的瓶颈。

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

在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工信智库联盟副理事长石勇看来,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前须高度关注全球供应链重构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的影响。

尤其是,疫情叠加中美贸易摩擦,美国正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其供应链之外,推动中美科技脱钩,中国部分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及材料面临“断供”风险。

首先,美国正通过“实体清单”切断全球供应链。机工智库研究员赵秋艳在报告中统计,2019年美国实体清单新增79家,为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中国被纳入实体清单的机构累计达到253家。

备受瞩目的是去年5月,美将华为及其68家关联企业纳入“实体清单”,尽管此后5次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