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于韧——大变革时代的中国信念”2020新浪财经云端峰会于6月8日-10日举行。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出席并参与了财政赤字货币化主题讨论。
管涛认为,在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依然有效的情况下,赤字的货币化有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此外,他强调,其它国家搞量化宽松,由央行来购买国债等等,很大程度上是在低利率,货币政策已经掉入了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采取的不得已的做法。在中国货币政策仍然处于正常状态,仍然还有效的情况下,如果搞赤字货币化,这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对央行的独立性就会带来很大的挑战。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欧阳老师,还有新浪财经云峰会的朋友们,大家好!借这个机会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再思考”。
大家都知道,在两会召开之前,国内曾经就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个背景应该说是4月17号中央政治局会议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判断,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而且在“六稳”之外首次提出了“六保”的目标,提出了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其中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一个专题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新的条件下财政赤字货币化有其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我们可以看到相关专家提出来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主要理由,当然他也承认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主要理由有四个方面:第一,由于这次疫情的冲击,财政政策在疫情应对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有超常规的财政的支出计划。第二,因为疫情的影响,经济停摆,基层的财政非常困难,需要赤字货币化。第三,本身金融部门已经做了很多财政部门应该做的事情,与其把它变成隐性的赤字还不如把它显性化,直接给它货币化。第四,为了这次疫情应对要发行特别国债,当然当时大家不知道发行的规模会是多少,但有一个理由,如果发行特别国债的话,为了减少国债发行对市场的挤出效应,应该部分由央行直接购买,甚至是零利率地为财政提供融资。
现在两会在5月底已经顺利召开,在会前大家讨论赤字货币化问题是就理论谈理论,各执一词。现在我们来看两会已经定调了整个经济政策应对的总体部署。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经济政策是一个对冲政策,而不是一个刺激政策。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开篇就明确地说是要努力地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如果说在两会之前大家还争议要不要确定一个具体的经济增速目标,甚至有人还提出我们要继续坚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到2020年年底GDP比2010年要翻一番的目标。现在看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地没有提今年增速的具体目标,而且从开篇来看,这是一个对冲的政策,而不是一个强行刺激的政策。特别是中国政府这一次疫情应对和其它国家的疫情应对政策措施还不完全一样,除了传统的救助或者疏困的政策以外,中国政府还强调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所以,中国政府的疫情应对是疏困带改革的组合拳,是一揽子经济的应对政策。
回过头来看,当时专家提出来要在疫情应对中更加凸显财政政策的疏困作用,明显地看到政府工作报告里确实是强调了财政政策是这一次宏观政策对冲的一个重点,它的篇幅是远远大于对货币政策的篇幅。财政政策明确地把赤字率是按3.6%以上安排,超出了2008年那一次全球金融海啸应对,那个时候还强调要控制赤字率不超过3%的红线,这次3.6%以上是明确已经突破了3%的红线,也体现了加大调节力度的思路。
这一次刺激有可能和市场的一些预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次虽然是3.6%以上突破了赤字率的红线,但是比市场上的高线预期5%以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第二,大家可能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刺激主要不是用于去搞基建项目,而主要是用于民生支出。这可能是大家没想到的。还有一个,专家提出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基层政府的运转遇到了困难。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地就把财政赤字增加的1万亿还有发行的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这两万亿是通过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
这些问题上面已经看到了,而且注意了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货币政策我们也看到,也是明确地讲要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也是体现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的政策思路。同时也强调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还要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的力度。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对于这一揽子的救助政策做了一些澄清。
第一,首先强调政府出台的财政货币政策这个规模性的政策是有力度的。除了新增赤字和发行抗疫国债以外,还有减免社保费、动用失业保险结存,还有商业银行让利、自然垄断性企业降价等等,这些加起来大概相当于居民收入的20%。总理认为这是一个有力度的疏困政策。但是也解释了这些资金不能去搞基建项目,而是用于疏困,70%左右的资金应该是支持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带动市场。最后他也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