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于韧——大变革时代的中国信念”2020新浪财经云端峰会于6月8日-10日举行。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出席聚焦“财政赤字货币化”之辩环节并发表主旨演讲。
李礼辉认为,这20年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实践总体上是成功的。我们并未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政策,仍然能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能够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并且我觉得我们也还能够很好地控制所谓的通货紧缩的周期,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李礼辉还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的货币宽松,就是所谓的QE政策,并不完全等同于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这些政策是有它的一些特点的,我们对于西方国家过去多次实施的货币宽松的政策以及有关的财政政策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特别是对美国在应对这次的疫情冲击所采取的财政货币的政策,以及它的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的这种政策的配合和互动,我们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目前不能够急于给它定性和定论,而且是以这个作为我们中国就可以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论上的或者说实践上的依据。
附发言实录:
李礼辉:大家好!非常高兴新浪财经给了我这么一个参加云端峰会的机会,也感谢主持人对我的介绍。
我们今天这一节讨论的主要的话题是关于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其实这一段时间关于适当地提高财政的赤字率,以应对疫情对我们中国经济的冲击,能够很好地重启经济,促进经济的复苏,这方面应该已经达成共识了,而且中央也已经做出决定。这次5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会上,李总理的报告里头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表述。
现在我看对我们适当地提高赤字率,比如说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赤字率确定为3.6%以上,这一点各个方面都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现在争论的焦点在于说“财政赤字是否可以货币化”,有关方面我乐观观点不是那么得一致。
我自己倒是学的是财政金融专业,长期做的主要的是金融方面的工作,在这里我想从货币理论、从有关的法律规定、从经济实践这三个层次做一些分析。这当然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一定对,也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一个问题我们讨论的是理论上的争议,到底是“货币数量论”还是“现代货币理论”。反正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专家他们依据的理论基本上是所谓的“货币数量论”,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如果说直接地去购买国债,在很多情况下是会导致通货膨胀的。这里的依据当然会有很多,有关货币数量论的理论有很多不同的理论体系,有一定差别,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称之为“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最简单的公式就是所谓的费雪的方程式,所谓的MV=PY。这个公式本身我在这里不做具体的进一步阐述。一般情况下根据这个公式,总体上认为货币的供给会影响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并最终会决定物价的变动。而且就它产生作用的过程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会先影响经济的产出,在很多情况下会促进经济的增长,然后会影响市场的价格,影响商品的价格。如果说超发货币的数量过大,它往往就会引发恶性的通货膨胀,并且导致市场利率无节制地上升,拖累实体经济。
关于这一点,其实中国过去当然是有这方面的一些经验教训,比如说很多年以前我们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曾经高达18%以上,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吓人的数字。这是一派的论点。
另外一派往往是主张财政赤字货币化或者说认为财政赤字的货币化或者说在适当的幅度以内的财政赤字的货币化的话,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主张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由于通货膨胀理论所依据的机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刚才我们前面提到的“货币数量论”已经过时了,它不能作为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而且不宜把所谓的宏观的杠杆率的上升看作是宏观风险上升的标的,而且这一派的专家也认为,货币数量的指标不能够准确地衡量市场的流动性,货币数量的增加并不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这种观点的理论的依据,总体上说还是所谓的现代货币的理论,所谓的MMT。这个理论跟传统的货币数量的理论是不一样的,现代货币理论认为政府的财政支出创造货币,政府的税收回收货币,而且财政的支出先于财政的收入,税收驱动货币,主权的政府不需要为了支出而介入本国的货币。这个应该是现代货币理论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观点,而且这种理论认为政府部门的财政赤字相当于非政府部门的财务的盈余,这两者它认为是相等的。所以,财政的盈余也好,财政的赤字也好,以及财政本身的这种平衡,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所以,他们认为可以实施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当然中国的专家认为是可以适度,但不是无限度地实现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这种观念还认为,如果有中央银行直接来购买国债,等同于投放基础货币,这里会有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可以减轻利率上行的压力。如果说我们直接面向市场来发行国债的话,如商业银行、企业和个人来购买国债,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会比较容易地产生挤出的效应,趋势这个市场利率进一步上升,提高了融资成本,对经济的复苏是没有好处的。
这里我刚才简单地介绍了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和现代货币理论本身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区别。这两种理论到底谁对谁错,孰是孰非,我们今天可能也很难把它讨论得很清楚,可以留给专家们进一步深